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临床医学   175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黄对创伤后危重病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目的 研究大黄对创伤后脓毒症胃肠道机制的阻断作用。 方法  178例患者分成创伤脓毒症组、创伤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两大组 ;各大组再分为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亚组。观察大黄对胃肠功能障碍、循环血内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和MODS的影响。 结果  178例患者中 ,6 2例并发胃肠功能障碍 ,其中 38例并发MODS ;116例无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中 2 0例并发MODS。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循环血内内毒素和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无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 (P <0 .0 1) ;两组患者经大黄治疗后循环血内内毒素和TNF -α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大黄对伴胃肠功能障碍的MODS有较好的疗效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胃肠功能障碍对创伤后脓毒症和MODS的病理生理机制有重要影响 ;大黄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阻断创伤后脓毒症的胃肠道机制 ,对创伤后MODS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随着心肺复苏 (CPR)指南的不断改进 ,大约 2 5 %~ 5 0 %心跳骤停 (CA)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循环 (ROSC) ,但出院率仍然徘徊在 2 %~ 14 %的低水平[1] ,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顽固性的脑损伤。CA后早期对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评价将影响CPR后的治疗方案 ,因为对严重不可逆的脑损伤患者是否进行持续的生命支持将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临床常用的评价CA后脑损伤的方法如神经系统的查体、头颅CT、MRI、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 )、脑组织氧消耗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在脑缺血缺氧早期不能显示病灶或不能区分损害…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分析ICU病房重症感染患者致病微生物临床特点 ,探讨其致病微生物的新特点及其治疗途径。方法 观察 176例院内感染的分布情况、致病微生物的种类、耐药性、真菌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ICU病房的主要致病微生物 ,在ICU病房内耐药菌明显增加 ,β -内酰胺酶 (ESBL)阳性菌较普通病房增多 ,真菌感染率和院内感染率有明显上升。结论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使用能诱导或加重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 ;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以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率 ;进一步加强ICU病房的管理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4.
目的 研究大鼠心肺复苏(CPR)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对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窒息加冰KC1致大鼠心搏骤停(CA)/CPR动物模型,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6、12、24、48和72 h断头处死大鼠制备大脑皮质内线粒体匀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MPTP的开放程度,用Clark氧电极法分析线粒体呼吸功能,并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 CA/CPR后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明显受损,线粒体呼吸Ⅲ态(R3)速率下降;ROSC后神经细胞MPTP持续处于开放状态,开放程度并不是瞬间增至最大,而是具有时间依赖性.具体表现为:ROSC后6h内神经细胞MPTP开放程度保持低水平,6 h以后开始迅速大量开放,12 h开放程度达到最大,24 h开放程度略有缩小,表明线粒体开始收缩.至48 h开放程度再次加大.72 h又明显缩小,但未达到正常水平(P均<0.05).虽然线粒体R3速率下降.但线粒体呼吸Ⅳ态(R4)速率升高,呼吸控制率(RCR)和磷/氧(P/O)比值明显下降;随着ROSC时间延长,RCR和P/O比值持续在低水平状态(P<0.05或P<0.01).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有明显损伤.相关分析表明,MPTP开放与RCR呈明显正相关(r=0.025,P<0.05).结论 CPR后MPTP开放是加重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在ROSC后早期即12 h以内如能及时应用抑制MPTP开放的策略,可能会使神经细胞的线粒体功能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神经功能的恢复赢得机会.  相似文献   
85.
重症脑出血表现为高病死率,原因多由于早期的脑疝及后期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我们自2000年以来应用CT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术抢救重症高血压脑出血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6.
濒死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征及其机械通气救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濒死性支气管哮喘是指发生呼吸骤停、昏迷 ,被迫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和复苏的急性重度哮喘 ,是常见的危重急症。分析 1992年来我们抢救的 2 6例濒死性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濒死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征和救治对策。1 临床资料1.1 病例 :2 6例患者中男 11例 ,女 15例 ;年龄 5~ 73岁 ,平均 (40 .3± 15 .7)岁 ;均有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史。就诊时哮喘发作 15分钟~ 7日 ,其中 <3小时者 14例 ;均伴有意识丧失 ,其中呼吸停止 13例 ,心跳停止 8例 ;即刻行动脉血气分析 2 4例 ,均提示有呼吸性酸中毒(呼酸 )并代谢性酸中毒 (代酸 ) ,其中 p …  相似文献   
87.
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因营养不良并发韦尼克脑病(WE)易误诊、漏诊,现报告1例诊治体会如下.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22岁,2010年9月24日晨6时因车祸致胸腹部伤,当即意识不清,急诊入院.既往无长期酗酒史.  相似文献   
88.
目的 通过观察大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HMGB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大承气汤治疗脓毒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大承气汤组(LDT组)、高剂量大承气汤组(DT组),盲肠结扎穿刺法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LDT组和DT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大承气汤灌胃,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以生理盐水对照灌胃.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8、24、48 h四个时间点随机处死6只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去上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TNF-α、IL-6、HMGB1的表达.术后24 h,取大鼠末端回肠,用RT-PCR法检测回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浆HMGB1在术后8、24、48 h显著增高,脓毒症组回肠组织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24 h显著增高(P<0.05).与脓毒症组比较,DT组、LDT组血浆HMGB1在术后8、24、48 h显著降低,DT组、LDT组回肠组织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24 h显著降低(P<0.05).上述指标在LDT与DT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承气汤治疗脓毒症的机制可能包括:①抑制肠组织HMGB1的表达,进而保护肠黏膜屏障;②降低血浆HMGB1水平,进而抑制HMGB1的某些受体(如TLR4)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  相似文献   
89.
心肺复苏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心跳骤停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家属低接受率的特点,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复苏学(resuscitation science)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经过40多年的研究,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复苏后细胞损伤机制、体外除颤的应用、亚低温疗法等方面.这些热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将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内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及药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综合性ICU中83例院内阴沟肠杆菌感染病例。结果高龄、低白蛋白血症、侵袭性操作、长期住院及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普遍存在于阴沟肠杆菌感染患者中。阴沟肠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且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除了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外,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了50%。阴沟肠杆菌感染继发血小板减少增加医院病死率。结论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能减少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