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石岩  赵颖  付婧  杜叶平 《安徽医药》2014,(12):2240-2243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 MC)的脑缺血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50±30) 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MC低剂量干预组、MC高剂量干预组,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usion ,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按再灌注不同时点(2、6、12、24和48 h)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组6只,用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测定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PCR)半定量检测mGluR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术后,缺血再灌注组及MC干预组均出现一定程度神经功能障碍,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MC干预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少,mGluR1-mRNA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诺环素可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减少mGluR1-mRNA表达。这可能是米诺环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急救复苏时处于特殊、被动、体位患者气管造口方法选择.方法 在不影响正常急救与复苏前提下,根据特殊体位不同选择气管造口不同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气管穿剌组(研究组):指采用经皮旋转穿剌气管造口方法.气管切开组(对照组):指采用传统手术气管切开方法.研究统计危重患者处于特殊体位时,采用二种不同气管造口方式情况;并进行对照研究,针对患者重要生命体征和医疗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显:在急救复苏时气管穿剌造口术较传统的手术方法快捷、损伤小、操作方便、安全、对生命体征影响较小.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急救复苏时处于特殊体位患者,选择经皮旋转穿剌气管造口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气管切开方法.值得在现场急救复苏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在呼吸波形上特异性改变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在不影响临床诊治前题下,对入选病例呼吸波形进行动态监测,研究阻塞性通气障碍病人呼吸波形改变与相应病情和医疗等情况的相关性及其在呼吸波形上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阻塞性通气障碍呼吸波形与正常波形相比,在压力、容量、流速曲线和压力一容量环上有连续、剧烈顿挫的特征性改变。其改变的幅度、大小、频率与阻塞性通气障碍引起病理变化程度相关。模拟液体阻塞气道实验也可得到类似特异性改变波形。结论: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在正压通气时,呼吸波形根据通气障碍类型分别可出现“锯齿”状、“波纹”状、“鸭头”状、“鸟头”状、“火炬”状等具有典型特征的特异性呼吸波形。这对其临床快速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根据新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重新修订新的CPR流程,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根据2005年新版CPR指南中“持续有效不间断地胸外按压”核心要求,在新的CPR流程中制定减少中断按压具体措施,总结50例CPR病人的每一步骤中减少中断胸外按压时间对早期恢复自主循环成功率、24小时心肺复苏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等临床效果的影响。结果采用新版CPR流程对初期恢复自主循环、初期复苏成功率和24小时成活率都有明显提高。结论制定减少中断按压时间的抢救措施,对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该将制定减少中断按压时间的措施贯穿临床CPR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重症心力衰竭(HF)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及E-Coach管理模式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重症HF合并房颤患者(心衰合并房颤组),120例同期未发生房颤的重症HF患者(心衰无房颤组),分析重症HF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心衰合并房颤组又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和E-Coach组(给予E-Coach管理模式干预),各60例。干预治疗出院6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自我管理评分。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家族史、BNP水平升高均是重症HF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31~4.654,P均<0.01)。干预6个月后,与常规干预组比较,E-Coach组每搏输出量[(60.48±16.44)ml比(71.61±17.21)ml]、心输出量[(4.47±1.16)L/min比(6.62±1.81)L/min]、自我管理的治疗管理、躯体活动管理、社会心理管理维度评分及总评分[(60.50±5.01)分比(76.58±5.30)分]均显著增加(P均=0.001)。结论:BNP水平升高,以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及房颤家族史的重症HF患者发生房颤风险增加,E-Coach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重症HF合并房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7.
百草枯(paraquat,PQ)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除草剂。随着其在我国农业上的广泛应用,PQ中毒也日趋增多。PQ对人畜均有较强毒性,中毒致死剂量小,病程进展快且无特效解毒药物,临床上病死率很高。我院2008年1月-2008年8月综合治疗PQ中毒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污染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都导致癌症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将就我科开展的常用的肿瘤标记物从概念、分类、内容及临床生物学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叙述,以提高对肿瘤标记物相关知识的了解。  相似文献   
29.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镇静镇痛治疗的护理意义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对109例病人进行生命体征、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的连续监测,观察疼痛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在特护下观察病人心理变化。结果为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前后病情有显著的变化(P<0.01)。说明重症监护病房的部分病人病情与疼痛有关。对清醒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也可起到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对意识障碍危重疼痛病人进行有效镇痛治疗的临床意义和体会。方法 将意识障碍危重疼痛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分别使用镇痛剂和镇静剂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 使用镇痛剂病人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明显(P<0.01),而使用镇静剂则无显著变化(P>0.05)甚至病情更加不稳定。结论 大多数意识障碍的危重病人痛觉是存在的,疼痛症状和体征较为隐蔽。应当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镇痛治疗,这对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