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0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358篇
内科学   19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07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科学   104篇
综合类   547篇
预防医学   148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239篇
  5篇
中国医学   275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大承气汤加开塞露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1998年9月~2005年7月间,采用大承气汤加开塞露灌肠外用导泻,然后再用大承气汤和大柴胡汤口服治疗急性胰腺炎62例,全部治愈,无1例转化为坏死性胰腺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2.
目的大黄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面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HUVECs为研究对象,应用10mg/L、20mg/L、30mg/L、40mg/L大黄素单独或混合5ng/mL TNF-d进行培养,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表面V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10mg/L、20mg/L组单纯大黄素使HUVECs表面VCAM-1表达升高; 30mg/L、40mg/L组单纯大黄素对HUVECs表面VCAM-1表达尢影响;10mg/L、20mg/L、30mg/L、40mg/L大黄素和5ng/mL TNF-α进行混合培养时,HUVECs表面V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单独应用TNF-α组,且对大黄素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最佳作用浓度可因个体不同而有一定差异.结论大黄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面VCAM-1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测定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糖、血清胰岛素、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结果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康复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100、血糖、血清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脑出血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1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负相关,P<0.05-0.01.结论脑出血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血脂代谢异常,且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0例,回归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CT及MRI诊断的要点。结果:10例患者中,发生于蝶窦5例、筛窦3例及上颌窦2例。其中,CT检查的表现为:受累窦腔内充软组织影、窦壁骨质破坏且伴有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检查表现:TIWI低信号3例、等信号7例,信号增强后病变发生明显的强化。结论: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CT及MRI检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联用两种方法提高诊断及鉴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比较针刀联合清艾条压灸与口服西药治疗颈性眩晕(CV)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针刀联合清艾条压灸百会、神庭、天柱、玉枕、头维等穴治疗,针刀每周1次,最多行3次治疗,压灸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每次12 mg,每天2次,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胶囊每次75 mg,每天1次,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颈性眩晕的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3.3%(19/30,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总评分及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工作和生活、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单项积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与本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随访时除头痛及总评分略有下降外,余4个单项评分较治疗后均有提高(均P0.05),对照组随访时总评分及5个单项评分较治疗后均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及随访时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总评分及5个单项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P0.01)。结论:针刀联合清艾条压灸可明显减轻CV患者头晕、头痛、颈肩痛,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较西药为优,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Calypso 4D电磁定位系统的几何精度和电磁阵列对加速器射线的衰减。方法:分别把植入式转发器和表面转发器安装在体模上,对比Calypso测量的体模等中心位移和实际位移,分析系统的定位精度;使用指型电离室测量有和没有电磁阵列时固体水内剂量,验证电磁阵列对射线的衰减;重复测量相同位置的体模等中心,评估系统稳定性。结果:植入式转发器的定位精度是(0.02±0.01)cm,表面转发器的定位精度是(0.01±0.01)cm;在机架角325°到35°范围内,6和10 MV能量电磁阵列对加速器射束的衰减低于2%,在305°和55°衰减低于3.4%;重复测量时出现偏移的标准差在0.012 cm以内。结论:Calypso系统定位精度能够稳定在亚毫米级,电磁阵列对射线的衰减在临床接受范围内,Calypso 4D电磁定位系统是精确、可靠的,能够大大提高放疗精度。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碳酸氢钠联合维生素C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时造影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我科收治的420例冠心病合并早期DN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介入组和联合治疗组(在常规介入组基础上接受碳酸氢钠联合抗坏血酸治疗),两组均接受PCI和生理盐水水化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应用造影剂后的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肌酐清除率(Ccr)和尿素氮(BUN)水平,CIN发生率,并分析影响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应用造影剂后,与常规介入组比较,联合治疗组SCr[(110.32±12.35)μmol/L比(100.30±9.73)μmol/L]和BUN[(11.23±2.43) mmol/L比(7.16±3.14) mmol/L]水平均显著降低,GFR[(30.67±9.56) ml·min~(-1)·1.73m~(-2)比(37.26±7.69) ml·min~(-1)·1.73m~(-2)]和Ccr[(62.31±19.73)ml/min比(68.07±21.48)ml/min]均显著升高,P均0.01;联合治疗组SCr升高≥44.2μmol/L(6.7%比1.9%)和SCr升高≥25%(9.0%比2.9%)比例显著降低,P=0.016, 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影剂用量是DN患者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88,P=0.001),而使用抗坏血酸及硫酸氢钠是CIN的独立保护因素(OR=0.693,P=0.021)。结论: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维生素C联合碳酸氢钠可以显著降低CIN的发生率,有效保护肾脏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采用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的效果及其对并发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80例,均因肠道存在广泛病变而无法立即确认手术切除范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结合常规手术治疗,对两组进行6个月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明显更短,术后肠穿孔大于3处和循环衰竭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排便异常率、不完全肠梗阻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采用肠内置管外引流术能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手术时间,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