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飞娥  周华 《中国药师》2010,13(1):26-2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呱氨托关丁活性代谢物托美丁和MED5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用50%的高氯酸沉淀,内标法定量。采用依利特C18色谱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mmol·L^-1KH2PO4(46:54),稀磷酸调节缓冲盐pH至3.50,流速1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313nm。结果:托关丁和MED5分别在0.02—4.05、0.02~0.99μg·ml^-1内线性良好(r〉0.999),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2μg·ml^-1,2个化合物的绝对回收率均大于80%,日间和日内RSD皆小于10%。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稳定性好,适用于呱氨托关丁临床药物监测和药动学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32.
地卡因和硝酸甘油外敷减轻静脉补钾局部疼痛的观察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地卡因和硝酸甘油外敷对静脉补钾局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对30例住院静脉补钾疼痛的患,分别用1%地卡因,2.5%硝酸甘油,生理盐水外敷观察其止痛效果。结果:地卡因与硝酸甘油对静脉补钾均有明显的止痛效果;地卡因与硝酸甘油相比,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结论:地卡因价格便宜,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芬布芬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异  李飞娥  刘东  裘琳 《中国药师》2007,10(1):40-41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芬布芬血浓度。方法:以卡马西平为内标,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柱(200mm×4.6mm,5μm);流速:1.2ml·min^-1;柱温:45℃;流动相:0.02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含3%三乙胺,用1mol·L^-1磷酸溶液调pH3.00):甲醇=43:57,紫外检测波长284nm。结果:芬布芬的血浓度在0.2-10.0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下限为0.2mg·L^-1。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101.44%±2.3%,内、日间RSD均小于1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为芬布芬的血药浓度的检测提供了较好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 UV),研究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人体生物等效性及生物利用度。方法20例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交叉实验,分别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4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血浆奥美拉唑浓度,采用DAS2.0程序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Cmax分别为(1 176.26±622.48)和(1 278.19±733.30) ng•mL 1,AUC0→t分别为(3 514.80±3 353.86)和(3 800.49±3 566.14) ng•mL 1•h,AUC0→∞分别为(3 696.12±3 667.41)和(4 017.86±3 925.34) ng•mL 1•h ,tmax分别为(2.65±0.93 )和(2.45±0.94) h,各参数间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35.
摘要:目的:调查某院磺胺类药物使用现状,探讨该类药物交叉过敏管理的必要性。方法:通过病历系统筛选和统计该院磺胺类药物使用情况,包括主要种类、既往过敏患者使用情况等。设计问卷调查医疗人员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认知情况,包括磺胺类药物的识别量,及其过敏和交叉过敏掌握情况。结果:我院主要使用的磺胺类药物有13种。2019年10月~2020年12月住院患者中既往磺胺类药物过敏的占0.5%,其中27例既往磺胺类药物过敏史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其他磺胺类药物治疗,属于未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使用。目前医院暂无磺胺类药物过敏事项超说明书使用的处方规范和审核机制。医疗人员对15种磺胺类药物的平均识别量仅为(2.4±2.0)种,76.6%的受调查人员认为磺胺类抗菌药物可交叉过敏,62.1%的认为磺胺类药物均可能交叉过敏。结论:尽管目前关于磺胺类药物之间交叉过敏尚无共识或广泛证据,但磺胺类药物交叉过敏事件及由此导致的医疗损害和纠纷仍不断有个案发生。考虑到以患者为中心,有必要加强磺胺类药物的过敏管理以降低医疗损害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