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pan 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效果。方法:DR患者408例795眼,采用532nm半导体激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光斑直径300~500μm,时间0.2~0.3s,光斑间距1~1.5个光斑,每次击射300~500点,出现Ⅲ级光斑为准;激光治疗量1000~1500点,治疗分3~4次完成;激光后3~6mo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显效289眼(36.3%),有效418眼(52.6%),无效88眼(11.1%),总有效率88.9%。视力提高234眼(29.4%),不变453眼(57.0%)。结论:PRP是目前治疗DR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控制病情发展、保护患者视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椎-基底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的8例椎-基底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3例为症状性夹层动脉瘤。对6例患者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动脉瘤孤立术,另2例在术中直接夹闭动脉瘤。分析术野暴露情况,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DSA检查示桥血管均通畅。术中实际测量枕动脉获取长度为(12.5±1.1)cm;6例旁路移植的吻合深度为(50±6)mm。术后随访4~21个月,7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新发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另1例术后小脑半球支配区域脑梗死,mRS评分4分。无一例发生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及脑脊液漏。结论 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可有效地获取较长的枕动脉,减少了肌肉的占位效应和增加术野深度,利于病变显露及深部吻合手术操作,是神经外科治疗椎-基底动脉瘤较为安全实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出现三叉-心脏反射(TCR)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次开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麻醉监测,分为无TCR组63例和TCR组16例,比较两组基线情况、术前合并症及手术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的差异。分析术中发生TCR患者的处理措施及近期预后。结果 (1)TCR组高血压病史比例31.2%(5例)高于无TCR组的7.9%(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3,P0.05)。(2)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过程中,TCR组16例患者共出现TCR 19次。操作前基线心率(74±10)次/min,TCR发生时心率降至(51±6)次/min;基线平均动脉压为(102±13)mm Hg,TCR发生时平均动脉压为(74±8)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CR出现后停止操作,患者心率和血压自行恢复4例次,应用药物15例次,其中应用阿托品12例次,剂量为0.2~0.5 mg;应用麻黄素3例次,剂量5~10 mg。患者心率及血压在20 s内或给药后20 s内恢复至基线水平;患者术后至出院时,无TCR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结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若发生TCR,需尽早选择性使用抗胆碱能类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TCR发生的危险因素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短时间反转恢复回波成像(STIR-EPI)背景抑制(BS)技术在乳腺癌成像的技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乳腺癌的MR DWIBS测得各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利用三维最大强度投影(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观察乳腺痛DWI及DWIBS两种方法的显示率.对乳腺各组织的ADC值进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在乳腺癌与良性病变ADC值的比较中,采用t检验.对两种成像方法乳腺癌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X2检验.结果 在扩散敏感因子(b)=800 mm2/s的图像中,乳腺癌多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分别为:肿瘤实质(0.93±0.25)×10-3 mm2/s、瘤内坏死灶(2.06±0.17)×10-3 mm2/s、正常腺体(1.92±0.23)×10-3 mm2/s、转移性淋巴结(1.10 ± 0.14)×10-3mm2/s,各种组织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WIBS经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得到类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图像.在乳腺癌中,DWIBS对肿瘤实质(92.3/)及转移性淋巴结(88.4/)的显示率要高于DWI序列(分别为57.6/和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307、12.235,P均<0.05).乳腺癌与良性病变ADC值分别为(1.092±0·17)×10-3和(2.154±0.5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6,P<0.05).结论 MRDWIBS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应用DWI结合ADC值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急性阑尾炎MRI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采用MRI SsH/T_2W-DRIVE序列、SsH/T_2WI序列、STIR/TSE序列和B-SPIR-TFE序列对2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和21例右下腹疼痛原因待查的患者进行MRI,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差异,并与随后的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急性阑尾炎在临床明确诊断组中,阑尾腔外径平均为(0.605±0.205)cm、平均壁厚(0.318±0.106)cm;在腹痛原因待查组中,阑尾腔外径平均为(0.613±0.185)cm、阑尾平均壁厚(0.354±0.179)c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手术结果对比,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主要表现为阑尾壁T_2信号增高和无阑尾周局部积液;化脓性阑尾炎主要表现为阑尾腔扩张、阑尾腔T_2信号增高、阑尾壁增厚、阑尾壁T_2信号增高或有阑尾周围局部积液;而坏疽性阑尾炎表现与化脓性阑尾炎相似;阑尾脓肿则表现为阑尾消失和回盲部包裹性高信号.MR图像能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具体位置.结论 采用MRI不同序列检查,能在定位与分期诊断上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采取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6.
迄今为止,垂体腺瘤(PA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绝大部分PAs为散发性,而少部分PAs呈现家族聚集性,其发生与生殖细胞遗传缺陷相关。虽然仅占所有PAs的约5%,但已经成为研究PAs发病机制的良好模型,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AIP、MEN1、PRKAR1A、GPR101等基因突变,是导致PAs家系最常见的生殖细胞突变。理解这些家族性PAs的发生机制,不仅有利于PAs的临床诊治,更为研究PAs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良好的学习模型。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共10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0例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15例,前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后者行原发病变切除术和三叉神经脑池段探查术并微血管减压术,评价术后疗效并记录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听力下降、症状性缺血性卒中、面神经损伤)。结果 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均采取患侧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85例,100%);81例(95.29%)术中可见责任血管;84例(98.82%)术后疼痛缓解;1例(1.18%)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为患侧听力下降。15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原发病变切除术和三叉神经脑池段探查术并微血管减压术,12例(12/15)采取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3例(3/15)采取颞下经天幕入路;术中除切除原发病变外,同时探查三叉神经脑池段,3例(3/15)可见责任血管;术后均疼痛缓解(15/15);7例(7/15)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分别为患侧听力下降5例、症状性缺血性卒中1例、面神经损伤6例;术后除1例(1/15)蛛网膜囊肿未行病理学检查外,余14例(14/15)病理诊断均与术前诊断相符,包括听神经瘤5例(5/15)、表皮样囊肿4例(4/15)、内皮型脑膜瘤(WHOⅠ级)2例(2/15)和过渡型脑膜瘤(WHOⅠ级)2例(2/15)、小脑动-静脉畸形1例(1/15)。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首发症状发病年龄高于[(51.61±12.21)岁对(44.87±11.87)岁;t=1.988,P=0.049]、术前听力下降比例低于[0(0/90)对7/15;校正χ~2=37.813,P=0.000]、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比例高于[100%(85/85)对12/15;校正χ~2=11.327,P=0.001]、术中可见责任血管比例高于[95.29%(81/85)对3/15;校正χ~2=48.325,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18%(1/85)对7/15;校正χ~2=29.934,P=0.000]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结论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听力下降作为早期症状提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发病变,从而选择适宜手术入路,同时行三叉神经脑池段探查术并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缓解率较高,但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易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钙化积分的虚拟平扫成像(VNC)降低扫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双层探测器光谱CT行CCTA扫描的122例患者资料。记录每位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记录检查时间。在后处理工作站中, 基于CCTA的光谱基数据(SBI)生成VNC图像。2名医师分别独立评价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真实平扫(TNC)及VNC的钙化积分(CSTNC, CSVNC)并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 得到校正系数λ, 各分支校正系数分别记为λLAD、λLCx、λRCA, 总体冠状动脉(Total)的平均校正系数记为λAVG。校正后VNC的CS(CCSVNC)=λ× CSVNC。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STNC、CCSVNC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法分...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在胸部数字X线摄影(DR)图像异物位置和类型自动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60张胸部DR图像进行Faster RCNN训练、验证及测试,按3∶1∶1的比例随机划分数据集为训练集(576张)、验证集(192张)和测试集(192张).使用开源分割工具ImageJ对左...  相似文献   
50.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快速崛起。医学成像过程中产生了海量图像信息,因此非常适合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处理。脑卒中患者神经影像在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评估中非常关键,人工智能技术在基于脑卒中影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回顾人工智能技术在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神经影像应用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缺血性脑卒中的自动检测、责任脑区缺血状态判断及治疗评估,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的智能诊断、量化分析及治疗评估;同时对基于脑卒中影像智能诊断系统的临床转化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人工智能在脑卒中神经影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挑战,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