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李章华  邹季 《中国骨伤》2002,15(6):358-359
髌骨下极骨折,尤其是其中的粉碎性骨折,往往不易固定,甚至不得不将髌骨下极部分切除.我们从1993~1999年采用改良Mclaughlin固定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25例,既保留了髌骨,又获得了良好的膝关节功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亚健康状态”的足反射疗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足反射疗法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机理。方法 对35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在其足部反射区施以特定的压力刺激,以按压为主,辅以捻、捏、揉、推、刮、点等手法,并辅以“T”型按摩器、牛角按摩棒等器械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 35例患者的疗效为,优27例(77.1%)、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7.1%。结论 足反射疗法能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具有操作简单易行、疗效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儿童恶性骨肿瘤肢体功能的疗效。方法总结1983-2004年儿童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22例,手术方式依肿瘤部位,性质.范围,术者经验,医院客观条件以及患者的经济情况综合考虑,分别采用病灶刮除骨水泥髓内支架填塞术,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术,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术,瘤段切除异体骨关节移植术等方法重建肢体功能,同时联合全身和介入化疗。结果随访1-20年,存活5年以上者5例,2-5年者8例,1-2年者6例,1年内死亡者3例,其中发生转移5例。根据MSTS的评分系统评价本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效果满意。结论适当的手术方法联合完整的化疗方案有利于儿童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肢体功能重建,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并不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4.
C-型臂监控下DHS动力髋螺钉治疗粗隆间骨折68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病,治疗不当极易产生髋内翻畸形而影响活动及生活质量.以往的保守治疗及牵引治疗因需长期卧床易产生褥疮、肺炎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随着AO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动力髋螺钉(DHS)基于其生物力学的优越性,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目前国内外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我院自1999年3月~2004年3月,应用C-型臂监控下使用DHS手术治疗粗隆间骨折68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5.
骨折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类型分布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寻找一种简便、快捷、灵敏的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胶原类型、分布动态变化的方法.方法:在健康中国绵羊左跖骨中段制造一个1cm长的骨缺损.分别在术后1、3、6个月取材,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骨折局部Ⅲ型胶原纤维占大多数;术后3个月,骨折处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加,但排列尚未有序;术后6个月,Ⅰ型胶原纤维增粗、增多,呈斜行螺旋状交叉排列.结论: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不仅能区分Ⅰ、Ⅲ型胶原的类型还能清晰地显示Ⅰ、Ⅲ型胶原的形态、分布和比例关系,具有操作简单、省时、花费少,而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46.
李章华  邹季 《中国骨伤》2002,15(5):315-317
基于脊髓损伤(spina cord injuries,SCI)的病理改变,目前的治疗主要针对完全性损伤及不完全性损伤,治疗的目的是稳定脊柱、限制脊髓的继发性损害和恢复脊髓的残存功能[1].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要点是脊髓的彻底减压,完全性脊髓损伤则以终止病理改变的进行性发展为目的,提倡早期综合治疗[2],以稳定脊柱、解除压迫、降低内压、改善局部供血供氧状态、消除水肿、降低代谢水平及保护尚未直接损伤的神经细胞等.但无论是不完全性损伤还是完全性损伤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47.
液氮冷冻法制作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可行,理想与可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目前缺乏一种理想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从而制约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目的:验证以液氮冷冻法制作兔股骨头坏死修复模型的可行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双侧进行实验,在不切断股骨头圆韧带、髋关节不脱位的基础上,以液氮棉签连续快速冷冻股骨头25次,约10 s/次.分别于术后第3,7天,2,4,6,8周拍双侧髋关节正位片X射线片、MRI,并进行股骨头标本的大体解剖学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在造模3 d时的股骨头组织切片上,冷冻区和周围部的软骨细胞、骨细胞和骨髓组织呈现坏死.2周,可见坏死的骨小粱周围开始出现修复表现.4周,部分出现剥脱,6周,软骨剥脱更加明显,8周,呈骨性关节炎改变,关节软骨剥脱严重,有2例股骨头正常外形改变.证实非髋关节脱位情况下液氮冷冻股骨头,可以成功建立的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可作为其后续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48.
经皮穴位电刺激后鼠耐力训练中体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及预防过度疲劳的发生直接关系到运动训练的效果、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员的健康。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法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而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多局限于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治疗方面,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则较少。目的:考虑到在实际训练中针灸运用的局限性,本实验主要观察无创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对鼠体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完成。实验动物:①4周龄昆明种健康雄性小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只。②未经训练的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训练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只。方法:对负莺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的影响:应用G6805-A型电针治疗仪(选用双相非对称脉冲,宽度0.5ms。脉冲电压峰值控制在2V,频率选用随机变化的疏密波,频率疏密变化范围2-30Hz)。对所选穴位(相当于人体的百会、命门)在每天训练前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昆明种小鼠进行15min刺激。然后置于水深30cm、水温25℃&;#177;0.5℃的游泳槽中,在小鼠尾根部系以体质量的10%的负荷让其负莺游泳。用秒表记录从实验开始至力竭所需时间为力竭游泳时间,力竭游泳时间的判定标准为当小白鼠用尽全力后。头部开始无法冒出水面,继之下沉至容器底部时为止。锻炼时间7d,末次实验后将小鼠放入50mL的密闭玻璃瓶,内置10g钠石灰,用秒表记录其停止呼吸的时间(窒息时间)。对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和体质量的影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训练对照组每天在动物跑台上以15—27m/min的速度运动,30min/次,持续运动14d。其中第7天和第13天各休息1d。皮电刺激方法同上。疲劳判断标准为奔跑大鼠在接受刺激后仍跟不上预定速度。大鼠滞于跑台后半段,连续遭电击3次以上。实验前后用普通天平称取大鼠体质量。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前后小鼠游泳力竭时问和耐缺氧时间、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及体质量变化。结果:实验中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无实验原因引起动物死亡。(D对负重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的影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小鼠第1天、第7天游泳至力竭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38.78&;#177;4.33),(30.08&;#177;3.12)min;P〈0.01];[(41.35&;#177;3.45),(30.11&;#177;3.23)min,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7天比第1天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耐缺氧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40.91&;#177;4.69),(32.96&;#177;4.15)min.P〈0.01]。②对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和体质量的影响:空白对照组实验前后疲劳时间相差不大(P〈0.05);训练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实验前后疲劳时间差异明显(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训练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后抗疲劳时间明显延长[(165.50&;#177;13.70),(101.50&;#177;21.87),(23.33&;#177;10、46)min,P〈0.01]。各组大鼠实验后体质量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幅度较其他两组小,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鼠无论在游泳力竭时间、跑台疲劳时间上,还是在耐缺氧时间上都有显著提高;实验后鼠体质量增加明显,而皮电刺激组增加幅度最小,差异无显著性。经皮穴位电刺激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与物理疗法的一种合理综合,具有安全便捷、实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与可降解的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复合后具有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上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从放射学角度探讨用多孔β-磷酸三钙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入羊体内修复标准性骨缺损的效果.设计:以骨折愈合不同时期的骨痂生长情况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9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中国绵羊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单纯植入组8只,复合植入组8只.方法:全麻无菌条件下,抽取羊骨髓10~15 mL,分离并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与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各组动物均在跖骨中段锯取21 mm长的跖骨干缺损,复合植入组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单纯植入组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空白对照组缺损区空缺,然后逐层缝合.分别在术后即刻及1,3,6个月摄片观察,进行放射影像学评估(骨缺损区每面骨连接形成即得1分,在缺损区的任一面上均无骨连接为O分,缺损区的前、后、侧面及中央均形成骨连接为4分),图像分析X线阻射密度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绵羊术后一般情况及大体观察、骨缺损区放射学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纳入绵羊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绵羊术后一般情况:术后2~6 h苏醒,切口无感染,内固定无松动.术后1周精神已逐渐恢复正常,伤肢能落地,但不能负重,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3周有轻微跛行,4周后能自由活动,无跛行.②各组绵羊术后6个月大体观察结果:单纯植入组植入物表面白色的透明软骨样组织逐渐钙化,两端有骨桥与宿主骨相连,但仍可见有陶瓷材料颗粒存在;复合植入组植入物已不见,材料与宿主骨的界面消失,骨缺损部与宿主骨基本一致.空白对照组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无骨组织形成.③各组绵羊术后不同时间骨缺损区放射学评分比较:复合植入组术后3,6个月均明显高于单纯植入组[(2.3&;#177;0.3),(1.8&;#177;0.5);(3.3&;#177;0.5),(2.6&;#177;0.6)分,P均<0.05].④各组绵羊术后不同时间骨痂厚度与阻射密度相对值测量结果:复合植入组术后6个月骨痂厚度明显低于单纯植入组(4.62,7.64,P<0.05),阻射密度相对值明显高于单纯植入组(70.4&;#177;1.5,61.18&;#177;1.2,P<0.05).结论:放射学评估及骨缺损密度测量能够较好地反映骨缺损修复的动态发展过程,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入羊体内,可使大节段骨缺损较快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经肌肉注射后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病理学教研室完成。①8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中段骨折模型,术后随机分为鹿瓜多肽低剂量组、鹿瓜多肽高剂量组、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予以0.1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的天然多肽类物质)、0.3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骨肽注射液(蚌埠市宏叶生化制药厂,含有多肽类骨代谢因子、有机钙、无机钙、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等)0.2mL/kg和不注射任何药液。②术后1,2,3,4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象分析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显微镜下放大200倍,每个标本取6张切片,随机取5个视野,计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80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术后1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纤维性骨痂中细胞外间质、成骨细胞、骨折端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均呈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有少量阳性细胞,阳性程度弱。术后2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软骨骨痂及新生骨小梁中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阳性程度较弱。术后3,4周,各组呈强阳性表达,各组间着色差别不明显。②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一直强于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第2周平均积分吸光度依次为5.33&;#177;0.22,4.71&;#177;0.21,3.80&;#177;0.25.3.66&;#177;0.17.P〈0.05或0.01);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峰提前出现,约出现在第2周左右。 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分泌,是其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