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8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11篇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用免疫级化方法检测了27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P^53及nm23基因异常表达,结果P^53及nm23基因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6.67%和59.26%。P^53及nm23基因异常表达与患者血清AFP阳性有关(P〉0.05),与存在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提示P^53及nm23基因异常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对肝细胞肝癌患者检测P^53和nm23基因可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72.
①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肿瘤性微血管(NMV)定量与其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对47例胰腺癌组织的肿瘤性微血管进行定量测定。③结果低分化腺癌微血管数量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组织学分级Ⅲ级和临床晚期(Ⅲ,Ⅳ期)病人高于Ⅰ级和临床早期(Ⅰ,Ⅱ期)病人,差别均有极显著性(t=4.873,4.539,5.257,P<0.001)。④结论胰腺癌组织肿瘤性微血管生成与其组织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3.
①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②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6 0 0 0法检测 4 3例非小细胞肺癌和 1 2例正常成人肺组织中PTEN和CD34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正常成人肺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83.3%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4 6 .5 % ,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 =5 .1 3,P <0 .0 5 ) ;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 (χ2 =1 .0 8~ 2 .73,P >0 .0 5 ) ,而与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病人的 3年生存率有关 (χ2 =5 .31~ 8.5 0 ,P <0 .0 1、0 .0 5 )。PTEN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间质MVD显著相关 (t=8.82 ,P <0 .0 1 )。④结论 PTEN基因突变和 (或 )缺失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和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分化、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4.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疗效、副反应。方法 10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例,病人均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术后6~8周期化疗,随机分为大分割放疗和常规分割放疗2组:大分割放射治疗组2.9 Gy/次,每周5次,总剂量43.5 Gy;常规分割治疗组2 Gy/次,每周5次,总剂量50 Gy。结果大分割放射治疗组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4%和85.7%,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7.8%和6.1%,急性2~3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7.8%和6.1%(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后期反应发生(臂丛损伤、皮肤溃疡形成、放射性肺炎等),心电图所示两组心肌缺血性改变也无明显差别。结论大分割放射治疗缩短了治疗时间,其总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疗后毒副作用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无明显差异,可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规辅助放疗的替代放疗方案。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对照.结果 3例OPRC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8~79岁.临床上均因体检发现.巨检:瘤组织边界清楚,2例可见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色.镜检:瘤组织主要呈弥漫实性生长,局部可见管状、裂隙样结构和发育不全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或无.2例可见局灶性坏死,1例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2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均呈vimentin和AMACR弥漫强(+);表达CD10和CK18不同程度(+),CK7、RCC和E-cadherin各有1例(+);所有肿瘤CD117和EMA均(-).结论 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细胞癌,形态学上与嗜酸细胞瘤有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三叶因子3(TFF3)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癌前病变及胃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胃腺瘤、2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0例不典型增生、40例胃癌组织中TFF3的表达,同时检测MVD值,以抗CD34标记.结果:TFF3在胃腺瘤、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各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50.0%,65.0%,70.0%,57.5% vs 5.0%,均P<0.01).胃癌MVD值高于正常胃黏膜、胃腺瘤、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30.65±6.04 vs 14.87±3.06,22.33±3.78,23.16±3.20,25.22±4.66,均P<0.01),各组MVD值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均P<0.01).TFF3表达和MVD值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有关(均P<0.05),MVD值还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P<0.05).TFF3阳性表达组的MVD值明显高于TFF3阴性组(34.53±4.45 vs 25.39±3.25,P<0.01).结论:TFF3可能是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在胃黏膜癌变和癌变后的恶性演进过程中起作用,对胃癌早期诊断和预测胃癌发生转移可能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膝关节假体垫片设计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方法选取使用GENESISⅡ型假体行TKA的28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共42膝,平均随访27.7个月。按照使用垫片的种类分为高屈曲垫片组(23膝)和标准垫片组(19膝),采用循环透视的方法对两组病例屈伸活动进行观察并储存DICOM数据。通过Image J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CorelDRAW作图软件进行测量。通过对比两组病例在膝关节屈伸活动时胫骨内旋和髌骨倾斜等参数来分析垫片设计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运动的影响。结果标准垫片组和高屈曲垫片组在术后活动度无差异(P=0.789)。两组在0°~120°范围活动时髌骨倾斜角无差异,活动范围达到130°时,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4)。两组在胫骨旋转活动上无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垫片设计对TKA术后髌骨倾斜角有一定影响,对股胫旋转运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8.
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美军的精锐战斗部队,需要随时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遂行各种军事或非军事任务。陆战队卫勤保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战斗力的发挥。现将美国海军陆战队卫勤保障有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博尔纳病病毒(BDV)感染对新生大鼠脑内单胺类受体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选择病毒滴度为2·0×106FFU/ml的BDV病毒液对新生大鼠进行颅内接种,接种量为10μl/只新生大鼠。30d后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确定BDV感染情况;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BDV感染大鼠脑组织中多巴胺2(D2)受体和5-羟色胺2α(5-HT2α)受体基因的mRNA转录情况。结果病毒接种后新生大鼠的BDV感染阳性率为88·89%。病毒感染大鼠脑组织中5-HT2α受体和D2受体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DV感染可以明显抑制新生大鼠脑组织中D2受体和5-HT2α受体基因的mRNA转录,提示单胺类受体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参与BDV感染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合并性索-间质肿瘤(MCS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MCS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现盆腔肿物1年,无明显不适及内分泌症状.大体上肿瘤为多房囊性,囊内壁可见散在的实性结节,镜检肿瘤由黏液性囊腺瘤和性索间质肿瘤两种成分组成,前者囊壁衬覆良性肠型黏液柱状上皮,性索间质成分瘤细胞呈小管状、条索状、梁状排列,局部有黄素化,两种成分混合存在,未见移行.免疫组化:性索成分瘤细胞呈Melan A弥漫强阳性;αInhibin和CD56局灶阳性;并见CKpan、vimentin、ER及PR的阳性表达;而EMA、CEA、CD99、S-100、CgA、Syn、nestin及SMA均阴性;Ki-67指数小于5%.结论 MCSC是罕见的卵巢肿瘤,性索间质成分可能是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内间质的一种反应性增生.诊断时需与类癌、伴异源成分的支持-间质细胞瘤、畸胎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