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8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11篇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21.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QE30-HBx,以进一步研究其基因产物的功能及致病机制.方法 以肝炎患者血清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QE30-HBx,经酶切电泳验证重组质粒的正确性,并对X基因进行测序鉴定.结果 PCR结果显示,扩增片断大小约465 bp,与预期相同.重组质粒经酶切电泳判断有目的片段插入,方向正确,经测序证实插入片段是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编码框无误.结论 成功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重组质粒pQE30-HBx.  相似文献   
322.
目的:克隆大鼠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TF,转染C6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并检测转染细胞内TF表达水平.方法:采用RT-PCR法从Wistar大鼠肺组织中扩增TF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通过测序鉴定重组质粒中插入TF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应用脂质体法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入C6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报告基因的表达强度和转染效率,并对转染细胞的TF-eGFP融合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成功构建pEGFP-N1-T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6细胞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测到荧光,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到TF-eGFP融合蛋白的表达.结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TF构建成功,转染C6细胞后获得了良好的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323.
目的 检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方法 检测43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的43枚第11P组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43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法检出有4例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微转移发生率为9%;应用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检测微转移发生率为44%,其中包括应用连续切片法检测出有微转移的4枚淋巴结.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连续切片法(x 2 =13.07,P<0.05).胃下部癌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x 2 =8.488,P<0.05)、浸润深度(x 2 =6.473,P<0.05)及临床分期(x 2 =12.022,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尤关.结论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中存在较高的微转移发生率,其微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324.
目的 研究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EZH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恶性间皮瘤(MM)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50例MM患者为观察组,20例反应性间皮细胞增生(RMH)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种组织中EZH2、IMP3、Gl...  相似文献   
325.
目的研究P53蛋白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中的表达及DNA含量,探讨AIL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性质。②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AIL病人的免疫表型及P53蛋白表达,并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DNA含量,同时选择非何杰金淋巴瘤(NHL)20例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人10例作为对比研究。③结果AIL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0%(6/20),与预后无关。DNA含量改变对于病人预后有显著影响(t=2.864,P<0.05)。P53蛋白表达、DNA含量在AIL与NHL间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912,t=3.552,P<0.05)。AIL中P53蛋白阳性表达者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t=2.226,P<0.05)。④结论P53蛋白表达及DNA含量变化均与AIL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有关,AIL可能为不同原因、不同性质的疾病共有的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326.
军队公共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建设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当前外军及我军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监测、应急体系发展现状,分析我军公共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军队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进一步完善卫生监测体系;重视卫生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应急机动装备和现场处置设备研发的投入;加强人才培训和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规建设;拓宽卫生监测的内涵。  相似文献   
327.
淋巴管标记方法及标志物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标记方法及标志物在淋巴管检测中的价值,为研究肿瘤淋巴管的生成提供理想实验方法。方法用5'-核苷酸酶(5'-Nase)酶组织化学法对30例正常胃肠新鲜标本(胃及肠组织标本各15例)进行染色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对30例相应胃肠标本石蜡包埋组织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肾小球足突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染色观察。结果淋巴管密度(LVD):5'-Nase组LVD为6.78±1.16,Podoplanin组为6.85±0.84,VEGFR-3组为14.33±2.24。VEGFR-3组LVD明显高于5'-Nase组及Podoplanin组,差异均有显著性(t=7.55、7.49,P〈0.01),Podoplanin组与5'-Nase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7,P〉0.05)。形态学观察:5'-Nase及Podoplanin标记的阳性淋巴管位于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管壁较薄,管腔内无红细胞;VEGFR-3染色阳性的淋巴管较多,位于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部分管壁较厚,管腔内见红细胞,且黏膜肌也呈阳性。染色背景:Podoplanin和VEGFR-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背景清晰,能清楚显示阳性淋巴管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5'-Nase染色背景呈淡黄色,无法观察淋巴管周围的组织结构。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下Podoplanin染色可以作为标记淋巴管的理想实验方法。Podoplanin是一种比较特异性的淋巴管标志物。  相似文献   
328.
一氧化氮对股骨头微循环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对股骨头微循环的作用及与股骨头血流量的量效关系,证实一氧化氮的前体一左旋精氨酸能否成为改善股骨头微循环的有效药物。方法 随机采用新西兰兰兔21只,分为三组。右股动脉插管,分别将左旋精氨酸(0、30、40、60、80、100mg/kg)、N^G-硝工-左旋精氨酸甲酯(0、5、10、15、20、25mg/kg)、N^G-硝基-左旋精酸甲酯(10mg/kg)+左旋精氨酸(0、30、60  相似文献   
329.
目的:探索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IMWG)衰弱评分、梅奥(Mayo)评分、英国骨髓瘤研究联盟风险(Myeloma Research Alliance Risk Profile, MRP)评分及IFM简易评分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衰弱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及其分层对患者生存的预测效能。方法:通过IMWG衰弱评分、Mayo评分、MRP评分及IFM简易评分对我院新诊断的73例≥60岁MM患者进行评估,分别使用Cohen’s kappa及Kaplan-Meier法进行一致性分析及生存分析。结果:共55例(75.3%)患者至少通过一种模型识别为衰弱,其中仅有12例(30.8%)被四种模型共同识别,虽然IMWG衰弱评分与MRP评分及IFM简易评分的评估结果均达到了中等的一致性(Cohen’s kappa 0.447~0.563,P<0.001),但四种衰弱模型间的一致性较低(Cohen’s kappa 0.226~0.563)。IMWG衰弱评分、Mayo评分、MRP评分识别的衰弱组和非衰...  相似文献   
330.
双目间接检眼镜在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双目间接检眼镜在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检查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8例68眼双目间接检眼镜下进行手术冷凝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结果 出院治愈率为92.65%,随访0.5~2年的65例患者的视网膜均完全复住。与直接检眼镜下手术后80.5%的治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目间接检眼镜具有较高的照明强度、较宽的立体视野和较高的清晰度,提高了裂孔的检出率和手术成功率。显示出较传统的直接检眼镜加三面镜的方法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