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发青光眼的现状.方法:对186 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发青光眼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 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并发青光眼患者35 例,其中单眼29 例,双眼6 例,发生率为18.8%.结论:加强基层医疗条件,提高群众卫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意识,能够有效预防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青光眼.  相似文献   
22.
目的检测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胸腺和活化调节的趋化因子(TARC)与其相应受体CCR4的表达,以探讨其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5例AD患者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血清中TARC水平;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CCR4的表达。结果与治疗前(1169.1±106.5pg/mL)相比,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AD患者血清TARC(810.1±77.6pg/mL)显著降低(P<0.01);与治疗前(60.1±2.4)%相比,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AD患者外周血CCR4表达水平(54.6±2.2)%显著降低(P<0.01)。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能通过降低TARC与CCR4,从而减少Th2细胞的募集、活化而发挥其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表皮和毛囊皮脂腺单位,引起局部皮肤炎性或非炎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雄激素刺激皮脂分泌亢进、皮脂排泄受阻、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植及炎性反应。茶多酚作为一种Nrf2激活剂,其有效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激活Nrf2信号通路或自噬,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抑制炎症蔓延、减少皮脂分泌等途径治疗痤疮。本文研究了Nrf2信号通路和自噬在痤疮发病机制中的关系和作用,有助于为临床治疗痤疮开辟新方向。  相似文献   
24.
应用ISO9000质量体系进行医疗设备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为议题 ,简述了 ISO90 0 0质量控制体系的特点 ,论述了ISO90 0 0体系对医疗设备管理的适宜性和必要性 ,并针对医院的设备管理特点 ,阐述了医院设备管理引进 ISO90 0 0体系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和实施 ISO90 0 0体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p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优化选择光动力疗法在嫩肤中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5%、10%、20%的5-氨基酮戊酸药物外涂于光老化患者的上臂皮肤,封包时间分别为20min、30min、60min,然后给予80J/cm2的红光照射20min、40min、60min,观察其不良反应并选择最佳的嫩肤方案。结果:浓度为10%的5-氨基酮戊酸封包30min、照射20min的嫩肤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小。结论:10%5-氨基酮戊酸封包30min、照射20min的治疗方案在嫩肤中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抗组胺药对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凝血因子IX(FIX)水平的影响并探讨TAT、FIX与CU发病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CU患者、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CU以及健康献血者血浆TAT与FIX的水平。结果: CU患者治疗前的血浆TAT水平(32.13±14.72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94±7.95 ng/mL)(P<0.01),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的血浆TAT水平(26.53±14.43 ng/mL)较治疗前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U患者治疗前的血浆FIX水平(2.32±0.77μg/mL)低于正常对照组(4.25±1.16μg/mL)(P<0.01),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的血浆FIX水平(3.02±1.36 ng/mL)较治疗前升高(P<0.01),但尚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CU患者血浆TAT水平升高,FIX水平降低,提示CU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以及FIX消耗,抗组胺药治疗后CU患者体内凝血状态向正常水平方向改变,但短时间用药症状控制后其凝血状态并不能立即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建立小鼠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动物模型。 方法 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5组:抗二硝基苯酚IgE单克隆抗体(抗DNP IgE) + 二硝基氟苯(DNFB)组和抗DNP IgE + 偏苯三酸酐(TMA)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抗DNP IgE,24 h后分别在小鼠耳部涂DNFB和TMA;DNFB组、TMA组、生理氯化钠液(NS)组小鼠尾静脉注射NS,24 h后分别在小鼠双耳涂DNFB、TMA、NS,观察小鼠在14 d内的风团、瘙痒情况、肥大细胞脱颗粒数、脾脏指数和皮肤病理。 结果 抗DNP IgE + DNFB组全部(12/12)和抗DNP IgE + TMA组部分小鼠(8/12)产生风团;抗DNP IgE + DNFB组及抗DNP IgE + TMA组小鼠的搔抓次数[30 min时分别为(31.58 ± 3.58)次/h,(22.17 ± 3.81)次/h]、肥大细胞脱颗粒率[(70.21 ± 26.01)%,(54.25 ± 39.57)%]及脾脏指数(7.54 ± 1.56,7.87 ± 1.18)与NS组[(2.00 ± 0.85)次/h,(14.45 ± 6.79)%,5.37 ± 1.16]相比均显著增加(F值分别为437.86、14.41、4.29,均P < 0.01);DNFB组、TMA组及NS组均无风团产生。 结论 通过抗DNP IgE诱导及DNFB激发后可快速、较稳定地建立小鼠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总结"阿罗格"点刺原液测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 335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用"阿罗格"点刺原液进行过敏原测试,分析其结果并与文献比较。结果:检出主要变应原的阳性率以蟑螂、屋尘螨、粉尘螨等较高。而年龄分布态势特征与文献报道有所不同。结论:"阿罗格"点刺原液具有准确、敏感、安全等特点,可用于测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过敏原。  相似文献   
30.
环孢素A(CsA)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在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上有良好的疗效。目前我国指南将环孢素A列为慢性荨麻疹的三线治疗,推荐用于任何抗组胺剂均难以治愈的严重CSU患者,但环孢素A的具体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对其在CSU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疗效预测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