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小鼠CD4+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将BALB/c鼠(SPF,雌性,9~10周龄)脾脏单个核细胞与不同浓度(0、10、20、40 mmol/L)的白藜芦醇共同孵育30 min后,分别采用刀豆蛋白A(ConA)、抗CD3抗体、抗CD3/抗CD28抗体刺激继续培养;分别共培养6h、36 h后收集细胞采用单克隆抗体抗CD4-PerCP和抗CD69-FITC或抗CD71-FITC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69、CD71的表达.结果 白藜芦醇(≥10 mmol/L)可显著抑制抗CD3抗体引起的CD4+T淋巴细胞CD69表达(P<0.01),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白藜芦醇(≥20 mmol/L)可显著抑制由ConA、抗CD3/CD28抗体引起的CD4+T淋巴细胞CD69表达(P<0.05),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白藜芦醇(≥10 mmol/L)可显著抑制ConA引起的CD4+T淋巴细胞CD71表达(P<0.05),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白藜芦醇(≥20 mmol/L)可显著抑制由抗CD3抗体、抗CD3/抗CD28抗体引起的CD4+T淋巴细胞CD71表达(P<0.05),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白藜芦醇具有抑制小鼠CD4+T细胞活化的作用,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使用表柔比星和紫杉醇化疗10个月后出现皮肤硬化改变,受累皮肤范同符合弥漫型系统性硬化症的特征,经过系统评估未发现内脏器官受累的证据。紫杉烷诱导发生硬皮病比较常见,多数患者自身抗体阴性,无内脏器官受累。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切入点仍不明确,制订中医、西医普遍认可、融合的诊疗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明确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起风湿领域中医优势病种青年沙龙研讨会(以下简称风湿优势病种青年沙龙),以广泛涵盖中医、西医风湿领域专家的研讨小组为主体,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研讨两种形式,充分探讨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优势,明确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初步形成一致意见,为制订出中医西医普遍认可、融合的诊疗方案提供基础。风湿优势病种青年沙龙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结合现代医学方法、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为践行“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指导思想提供客观临床证据;要以“四个互”为要求,即语境互通、学理互释、标准互证、手段互融,要着重解决难治性风湿病;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点上,本文介绍达成广泛共识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肌痛综合征等6种优势疾病的21个优势环节。本研究为风湿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供参考,为临床实际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病历摘要 患者女,53岁,因皮疹10个月,四肢近端肌无力1月余于2006年3月入院。  相似文献   
15.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 1 5期第 1 0 72页分析与讨论本例为中年女性 ,反复鼻窦炎 2 0余年 ,近期临床无急性症状 ;呼吸道症状轻、起病时间短 ,影像学示肺内孤立结节影 ,手术病理不支持肿瘤 ,而怀疑血管炎 ,外院已加用激素治疗。患者韦格纳肉芽肿 (WG)的诊断在转来我院时似乎已经“明确” ,因病理切片已“证实”。对于风湿免疫科医生而言 ,也熟识其诊断符合 1 990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 (ACR)关于WG的分类标准 4条中的 3条[1 ] ,即 :(1 )鼻腔炎症 :脓性鼻分泌物 ;(2 )异常的胸部X线片 :有空洞型结节 ;(3)组织活检肉芽肿炎性改变。针对外…  相似文献   
16.
生物靶向治疗是21世纪以来风湿免疫病治疗的重大进展。目前已上市的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抗CD20单抗和CTLA-4Ig,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有抗CD22单抗、抗BLyS单抗和抗白介素-6受体抗体。本文对上述药物的种类、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是一种以全身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难治性、慢性非关节性风湿病,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方法众多,部分特色非药物疗法,如针刺、太极拳、八段锦等已显示出较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明确的“身心同调”治疗优势和特点,201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中医优势病种。为了明确FMS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势,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西医风湿专业、心理专业、针灸脑病专业及产业等近20名专家围绕“FMS临床诊疗难点和中西医优势”进行了研讨,就FMS早期诊断的难点和应对、常见非特异症状的改善与维持、优选镇痛疗法、中医基本病机和治疗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向等焦点问题形成以下建议。FMS目前面临早期正确诊断率低、患者参与度差、单纯西医治疗获益不理想这三重困境,为解决以上问题,该文建议以风湿科医师作为本病的主要诊断力量,提升患者在治疗决策中的参与程度,积极实施运动疗法,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多维的特点,在减轻疼痛、改善情绪、降低不良反应等多方面起效,并倡导FMS治疗注重中西医并重和多学科联合治疗,旨在提高我国FMS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抗膜突蛋白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病(SSc)相关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纳入参加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STAR)的SSc患者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膜突蛋白抗体.分别根据高分辨CT特征、肺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和病程的差异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之间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吸光度值).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SSc-ILD组的抗膜突蛋白抗体滴度(0.156±0.062)高于无ILD组(0.107±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Sc患者中,检测抗膜突蛋白抗体对于诊断其合并ILD的敏感性为44.0%,特异性为91.7%(Kappa=0.2,P=0.022).肺高分辨CT上具有蜂窝样变、小叶间隔增宽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特征的SSc患者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不具上述特征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总量(TLC%)减低组的患者中,该抗体的滴度(0.172±0.067)高于正常组(0.133±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减低组患者的抗体滴度(0.153±0.580)亦高于对照组(0.120±0.3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在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增高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c病程≤5年组与>5年组的抗膜突蛋白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但ILD病程≤12个月者的抗体滴度(0.182±0.073)显著高于病程>12个月者(0.138±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 抗膜突蛋白抗体在SSc相关的ILD患者有较高的特异性,可能为揭示SSc-IL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在SSc患者血清中检测该抗体对于早期筛查和评估ILD的价值值得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致乳糜性腹腔积液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报道1例IgA肾病并肾病综合征致乳糜性腹腔积液的诊治经过。患者男,46岁,因水肿2个月,腹胀3周伴尿量减少于2002年5月22日入院。既往有“肺结核”史。体检体温37.2℃,腹膨隆,移动性浊音( ),双下肢、腰骶部重度可凹性水肿,余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示尿蛋白≥3.0g/L,红细胞3~5/HP;尿蛋白9.1g/24h。Alb16g/L,白蛋白/球蛋白0.3,Scr88.4μmol/L,BUN10.4mmol/L,总胆固醇(CHO)14.2mmol/L,甘油三酯(TG)3.4mmol/L,血沉70mm/h。结核菌素试验、抗结核抗体阴性。血涂片微丝蚴、血免疫电泳、抗核抗体、抗dsDNA等均阴性。腹腔液…  相似文献   
20.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PMBL)是从 2 0世纪 80年代才被逐步认识的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国外报道并不少见 ,但我国鲜有报道。现将我院近年确诊的 4例PMBL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例 1,女 ,32岁。因胸痛 2月余于 2 0 0 0年 10月 2 0日入院。患者于 2 0 0 0年 8月起无诱因胸部刺痛 ,以平卧位向右侧卧位变换时为重 ,即刻可缓解 ,不伴气短、咳嗽、咯血、发热 ,未予诊治。至 2 0 0 0年 9月症状加重 ,平卧位亦有类似发作 ,持续 2~ 3d ,外院X线胸片 (CXR)示“肺部肿物”。 10月 6日我院门诊胸部CT示 :前纵隔占位性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