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超声造影特征(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及回声特征)的差异性,以及IPN、溃疡性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22例患者中,无症状组47例,症状组75例。症状组MRI缺血性病灶患者比例、血管重度狭窄比例、IPN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80.0%(60/75)比46.8%(22/47),χ2=14.44,P<0.01;84.0%(63/75)比51.1%(24/47),χ2=15.32,P<0.01;78.7%(59/75)比34.0%(16/47),χ2=8.74,P<0.01],症状组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分析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患者支架治疗前后以及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探讨ISR的发生特点。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VAOS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420例。采用CDUS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查(大致于术后1周内、3、6、12及24个月)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支架术前、术后及ISR发生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术后2年内不同随访时间段的ISR发生率。 结果CDUS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支架置入术患者椎动脉起始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os)由术前(307±103) cm/s降低为术后1周内的(109±31) cm/s(P<0.01),舒张末期流速(EDVos)由术前(97±44)cm/s降低为术后1周内的(31±8)cm/s(P<0.01)。本研究中,共330例患者进行了中位时间为12(4,15)个月的随访,共有120例(120/330,36.4%)发生ISR,其中102例(102/120,85.0%)发生于支架术后1年内。发生ISR时,椎动脉的内径由术后1周内的(2.9±0.5)mm减小为(1.6±0.6)mm(P<0.01),PSVos由(110±26)cm/s升高为(224±79)cm/s(P<0.01),EDVos由(31±8)cm/s升高为(68±29)cm/s(P<0.01),其远端椎间隙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is)较术后1周内相对减低[(65±22)cm/s vs (70±19)cm/s,t=2.7,P<0.01]。 结论VAOS支架置入术后ISR发生率较高,且术后1年内是ISR的高发时期。CDUS作为一种简便且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有效评价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及ISR发生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并广泛应用于VAOS支架置入术的治疗评估和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卒中高危人群脑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dCA)的特征.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诊断科经宣传招募,并行脑-颈动脉超声一体化评估的健康和(或)具有卒中危险因素但控制良好的受试者60例,最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者44例,并根据是否存在卒中高危因素,将其分为高危组(22...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的位置、类型、长度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根据支架的长度(L)、位置(SS)及类型分组,采用CDFI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的变化,评价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析不同分组内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性。以术后即刻DSA影像及1周内CDFI复诊结果进行评估,支架内残余狭窄率≥20%定义为残余狭窄。结果①根据DSA结果,置入支架的长度L1型(15 mm)84枚、L2型(>15 mm)51枚、L3型(<15 mm)57枚;支架位置SS1型(支架全部位于椎动脉管腔内)45枚、SS2型(支架的1/3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113枚、SS3型(支架的1/2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34枚;药物涂层支架66枚及金属裸支架126枚。②支架置入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较术前明显增大[(2.7±0.6)mm对(1.1±0.3)mm],PSV和EDV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由(317±109)cm/s降至(123±49)cm/s及由(102±54)cm/s降至(33±15)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术后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药物涂层(18.2%)与金属裸支架(24.6%)、支架不同长度组间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位置为SS2型残余狭窄的发生率(15.9%)明显低于SS1型(31.1%)和SS3型(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可改善血管狭窄的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置入支架的位置不当是造成术后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