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壶腹癌并病理性胆肠瘘的临床表现,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9年间以壶腹部癌收治入院,术中诊断合并病理性胆肠瘘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前临床无阻塞性黄疸的症状及体征。B型超声检查提示壶腹部占位并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轮廓不清。胆肠瘘均在术中确诊,胆囊十二指肠瘘7例,胆囊结肠瘘5例,瘘口直径为0.4~2.8 cm。4例行根治;8例姑息性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壶腹癌。结论:对于超声检查有上述发现的老年患者,若临床无阻塞性黄疸的表现,往往反映病理性胆肠瘘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脱氧核酶对端粒酶RNA组分(hTR)的切割作用及对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针对hT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10~23”型脱氧核酶及其类似物,提取总RNA在体外切割hTRRNA;转染乳腺细胞后,用RT-PCR扩增hTR基因片段,用PCR-ELISA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用RT-PCR和荧光免疫测定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未经修饰的脱氧核酶DzT和在DzT的3’末段添加倒位连接T碱基的脱氧核酶DzTi在体外能够有效地切割hTRRNA;在转染乳腺癌细胞后,DzTi比DzT对hTRRNA表现出更强的切割作用,DzTi能够显著地降低乳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P<0.05),但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基因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DzT和DzTi的催化中心的一个碱基被替换后形成的脱氧寡核苷酸DzT’和DzTi’在胞外和胞内均不表现对hTRRNA的切割作用。结论 人工合成的脱氧核酶确实能够高效特异地切割端粒酶hTRRNA,并降低乳腺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催化性核酸,脱氧核酶在肿瘤的基因治疗领域中可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是从葡萄科植物—藤茶茎叶部中提取出来的多酚羟基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当代药理学已有的研究表明其抗肿瘤作用,能够明显抑制肺癌、肝癌、胃癌等细胞的发展并诱导其凋亡。现有研究表明DHM抗肿瘤机制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周期、干预线粒通路以及对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等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小儿淋巴管瘤病理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淋巴管瘤为小儿外科常见病 ,好发于颈部、面部、腋下等部位[1] 。但对其病理性质 ,即是良性肿瘤还是脉管畸形 ,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检测小儿淋巴管瘤组织中增生细胞核抗原 (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Ⅷ RAg)及CD3 1的表达 ,探讨其增殖活性和病理性质。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 淋巴管瘤标本 4 2例 ,男性 2 8例。年龄 8个月~ 12岁 ,平均5 .8岁。面部 5例 ,颈部 2 5例 ,腋下 9例 ,肠系膜 3例。自觉肿瘤生长较快者15例 ,生长缓慢者 2 7例。海绵状淋巴管瘤 13例 ,囊状淋巴管瘤 2 9例。正常淋巴管组织 …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别采用分次与一次肝部分切除术方法建立大鼠肝再生模型,通过对比研究以期为研究肝再生规律提供更合理技术平台.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分次肝部分切除组(A);②一次肝部分切除组(B);③对照组(C).比较各组切除肝重、残肝重、全肝重与切肝比例,同时比较前两组胆漏、出血、腹腔感染及下腔静脉狭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法对肝再生量化的准确性差异及手术建模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各组全肝重及肝脏指数其差异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分次肝部分切除组与对照组比较,切除肝重、残肝重与切肝比例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而一次肝部分切除组与分次肝部分切除组及对照组三组对比,切除肝重、切肝比例均比后者小(P<0.05)、残肝重则比后者大(P<0.05).一次切除组胆漏、出血、腹腔感染及下腔静脉狭窄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分次肝部分切除组高(P<0.05).结论采用分次肝部分切除术建立大鼠肝再生模型,量化肝脏切除程度的准确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对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发大鼠结直肠癌模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MNU进行灌肠诱导结直肠癌,实验组同时行n-3 PUFAs灌胃,而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6周后,比较两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处死大鼠,观察肿瘤发生情况及肿瘤病理特征,气相色谱测定红细胞膜n-3 PUFAs浓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外周血细胞总DNA甲基化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便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进食量及体质量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大鼠均有结直肠肿瘤形成,肿瘤均为腺癌,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结直肠肿瘤形成率明显降低(63.33% vs. 86.67%,P<0.05),且肿瘤最大径小、多发肿瘤少。实验组大鼠红细胞膜n-3 PUFAs浓度、外周血细胞总DNA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n-3 PUFAs能有效抑制MNU诱导的大鼠结直肠癌发生,可能与其提高DNA甲基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直肠淋巴染色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9例高龄患者因壶腹周围癌所引发病理性胆肠内瘘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方法:临床资料:其中4例胰头癌患者、4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及1例胆总管下段癌。患者均具有以下特点:(1)上述病例均为高龄,入院前均有长期反复的胆囊炎病史、一过性黄疸病史;(2)上述病例入院时主要以进行性消廋、营养不良及长期反复的右上腹隐痛为主要的临床特点;(3)影像学诊断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胆囊内、胆总管内部分CT值呈负值改变,有积气征;(4) 无阻塞性黄疸常见的临床表现。结果:手术前后临床资料均证实患者临床诊断:壶腹周围部肿瘤伴胆肠内漏。结论:对在临床上有反复发作的高龄慢性胆囊炎并伴有进行性消廋,无明显阻塞性黄疸的表现者及影像学诊断提示壶腹周围占位性病变者,临床上应高度怀疑有胆、肠内漏的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巴塞罗那分期B期(BCLC-B)肝癌患者采用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其生存期有关因素。 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3年11月RFA治疗肝癌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BCLC-B肝癌患者46例,2例患者术后失访,对44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联合甲胎蛋白(AFP)评价疗效,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1~37个月, 44例B期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8%、67.7%、47.4%,中位生存时间32.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完全消融、Child-Pugh A级、术前AFP阴性、术前HBV-DNA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更高(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是否联合治疗与3年生存率无关(P>0.05)。 结论:对于巴塞罗那分期B期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生存率与首次完全消融、术前Child-Pugh分级、AFP、HBV-DNA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