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病人术前二维CT图像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通过观察肿瘤与腹腔脏器、腹部大血管之间的关系及测量肿瘤体积、手术模拟进行术前评估。对实施手术的病人,比较重建结果与实际手术的区别,对模拟切除肿瘤体积与实际切除肿瘤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例病人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图像清晰立体地显示肿瘤组织、腹腔实质脏器、腹腔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12例评估后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三维重建肿瘤的解剖关系与术中大致相符。12例手术病人术前模拟切除肿瘤体积(1117.50±690.35)m L,实际切除肿瘤体积(1189.92±737.74)m 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具有相关性(r=0.81,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对腹膜后肿瘤术前进行精准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系统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30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CT检查,应用IQQA—Liver系统将CT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图像,了解结石的位置及与周围毗邻关系。在三维图像上制订预手术方案,测量肝脏体积、预切除肝脏体积。术中采用传统方法取石联合使用纤维胆道镜行胆管探查、冲洗,胆道镜下碎石、取石。术后比较实际手术方案与预手术方案的区别。复查CT计算结石残留率,计算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实际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三维重建,其结果清楚地显示结石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血管、胆管的毗邻关系。其中拟行胆总管切开取石24例,肝实质切开取石6例,肝部分切除术15例,胆管狭窄成形+胆管空肠Roux-eB-Y吻合术16例。三维重建测得拟行肝部分切除术的15例患者肝脏体积为(1390±148)mL,预切除肝脏体积为(275±156)mL。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对胆管、结石及重要血管的解剖学评估结果与术中所见大致相符。30例患者实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24例,肝实质切开取石6例,肝部分切除术15例,胆肠吻合16例。规划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100.0%(30/30)。患者均常规进行胆道镜探查,其中经胆道镜取石23例。术中实际切除肝脏体积为(261±148)mL。预切除肝脏体积的平均误差率为5.4%。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呈正相关(r=0.902,P〈0.05)。患者手术时间为(121±65)min,术中出血量为(158±78)mL。3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胆汁漏,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3%(1/30)。术后2周至3个月复查CT或胆道造影,证实结石取尽27例,结石残留率为10.0%(3/30)。结论三维可视化系统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息肉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2年9月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成功行保胆取石/息肉术的3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平均时间(90±12)min,平均住院时间(5±1)d.手术均治愈顺利出院,无胆漏、胆囊及胆管出血、腹腔感染、胆石及息肉残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6~14个月,结石复发3例,复发率1.0%.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双镜联合取石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64.
胆管周围血管丛的临床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动脉大部分终末分支形成胆管周围血管丛(PBP),支配胆管血供。PBP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内,其构筑形式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研究显示,小叶间动脉大部分分支支配到PBP;大的胆管周围血管丛由两层血管组成,内层为黏膜下毛细血管网,外层是较粗的静脉网,动脉支到内层毛细血管网,然后汇流到外层静脉网,小的胆管只有单层血管网。PBP也存在着独特的输出支:小叶支与肝窦相连;小叶旁支也称门静脉内根(internal root),与门静脉分支相连。鉴于PBP在肝动脉与肝内胆管系统之间独特的位置和结构,近年来随着肝胆外科技术的发展,PBP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引起关注。现将PBP在肝胆疾病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改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姜黄素40 mg/kg,2次给药).通过检测再灌注早期1、3 h血清转氨酶水平、肝组织中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iNOS)mRNA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um nitricoxide synthase,eNOS)mRNA水平,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评价姜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微循环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姜黄素可降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1、3 h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603.8 U/L±64.5 U/L vs 758.1 U/L±114.7U/L,837.1 U/L±33.3 U/L vs 1012.7 U/L±119.8 U/L,均P<0.01)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605.7 U/L±65.7 U/L vs 779.5 U/L±124.3 U/L,849.6 U/L±36.0 U/L vs 1027.8 U/L±139.8 U/L,均P<0.01);改善肝组织病理学损害;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1、3 h肝组织由iNOS产生的NO蛋白水平(0.455±0.056 vs 0.594±0.087.0.492±0.040 vs 0.671±0.079,均P<0.01);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1、3 h肝组织iNOS mRNA的表达强度(0.426±0.075 vs 0.569±0.073,0.527±0.066vs 0.702±0.089,均P<0.01).结论:姜黄素可通过减轻肝组织中由iNOS产生的NO生成,来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中微循环的紊乱,从而减少对肝缺血再灌注肝实质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66.
67.
<正>患者男,65岁,因CT发现腹腔内肿物5月于2013年12月11日入院。外院CT提示腹腔内肿物,位于剑突下膈肌前下间隙,大小约3.8 cm×3.9 cm,性质待定。患者无不适,查体、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MRI检查提示剑突下膈肌前下间隙内可见一个类圆形异常信号结节影,大小约4.2 cm×2.7 cm×2.9 cm,T1WI等信号,T2WI压脂稍高信号,DWI信号略高,包膜完整,边界清楚,邻近膈肌及肝左外叶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脂肪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丙二醛 ( MDA)、谷丙转氨酶 ( ALT)、内皮素( ET- 1)及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的变化。方法 :首先通过给予实验动物改良的缺乏胆碱和蛋氨酸( CMDD)饲料制备脂肪肝模型 ,观察脂肪肝组和正常肝组门脉压的关系 ,以及在缺血前、缺血 15或30 min再灌注 60 min时 ,肝组织中 MDA、血清 ET- 1、TNFα、ALT水平的变化。结果 :脂肪肝组门静脉压高于正常肝组 ,缺血前后脂肪肝组肝组织中 MDA含量以及血清 ET- 1、TNFα、AL T水平高于正常肝组 ,并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高。结论 :肝脂肪变性引起肝窦狭窄和不规则 ,门脉压增高。含大量脂肪的肝细胞对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敏感性增高 ,通过产生过多的 MDA、ET- 1、TNFα,导致肝细胞破坏 ,血清AL T升高。  相似文献   
69.
背景与目的 临床上,胆道系统尤其是胆囊的变异比较常见,但是胆总管变异却罕见。本文报告1例初诊为胆道蛔虫的罕见胆总管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以期提高对胆总管变异的认识和诊治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例初诊为胆道蛔虫的罕见胆总管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结果 患者为60岁老年女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上腹痛伴巩膜黄染20 d余”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后结合外院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初步考虑诊断为“胆道蛔虫”。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与胆道蛔虫经典的剑突下钻顶样疼痛不符,且患者上腹有压痛,结合入院后的B超检查结果未提示胆总管内有异常回声等,不排除胆总管其他异常情况可能。为明确诊断和进一步治疗,为患者施行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ERCP检查确诊为罕见的胆总管变异,后经护肝、护胃、增加胃动力、解痉止痛、通便等治疗后治愈出院。电话随访3年半患者未再出现黄疸等不适。结论 对不典型的胆总管情况需警惕罕见胆总管变异的可能,以提高对胆总管疾病的准确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