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周东  李思齐 《医药世界》2010,(11):1501-1501
我科于2010—05收治1例以腰痛为首发表现的溴敌隆中毒患者,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0岁。无业,因腰痛2d,加重3h入院,患者自诉2d前无明显诱因感两侧腰部疼痛不适,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绞痛,向腰背部放射,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未做处理,3h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源性生长激素(GH)对荷瘤裸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轴的影响。方法:采用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建立人结肠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取48只荷瘤裸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处理组(NS组)、氟尿嘧啶处理组(FU组)、GH处理组(GH组),FU+GH处理组(FU+GH组)。每组连续给药6 d,在给药结束后24,72 h分别处死每组6只动物,取血及移植瘤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GH,IGF-I,IGFBP-3含量和RT-PCR法检测移植瘤IGF-I,IGF-I受体(IGF-IR),IGFBP-3的mRNA表达。结果:ELISA结果显示,给药结束后24 h,GH组和FU+GH组血清GH,IGF-I,IGFBP-3含量较NS组与FU组明显升高(均P<0.05);给药结束后72 h,各组GH,IGF-I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GH组和FU+GH组IGFBP-3水平仍高于NS组和FU组(均P<0.05)。RT-PCR结果显示,给药结束后24 h,GH,FU,FU+GH组移植瘤组织IGF-I mRNA与IGF-IR mRNA的表达较NS组明显降低,而IGFBP-3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给药结束后72 h,IGF-I mRNA与IGF-IR mRNA表达各组间无差别,但GH组,FU组和FU+GH组IGFBP-3 mRNA表达量仍明显高于NS组。结论:短期应用外源性GH所致GH/IGF/IGFBP-3轴的变化对人结肠癌移植瘤生长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亚楠  李思齐  岳一强  宋爱华  韩飞 《中草药》2019,50(23):5812-5822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苓桂术甘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Swiss、SuperPred和Stitch数据库寻找与苓桂术甘汤中4味中药相关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以口服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阈值对化合物进行筛选,再通过文献查找加以补充;通过OMIM、TTD、GAD、Pharm Gkb数据库获取与AD疾病相关的靶标,并进一步筛选得到苓桂术甘汤治疗AD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DAVID6.8数据库对相关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度值和中介度分析,确认可能的关键靶点和关键通路。结果在苓桂术甘汤中,共筛选出126个与AD相关的潜在活性成分和120个潜在作用靶点;GO生物功能分析共包含565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396条,分子功能121条,细胞组成48条,主要涉及蛋白结合、细胞、氧化还原过程等;KEGG富集得到67条代谢通路,主要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癌症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等。结论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揭示了苓桂术甘汤治疗AD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并预测了其可能的活性成分、作用通路和关键靶点,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儿解感颗粒体内外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体外实验用人喉癌细胞(Hep-2)培养法,以治疗指数(TI)为研究指标,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研究不同剂量小儿解感颗粒对RSV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选用BALB/c小鼠,运用肺指数检测法、HE染色法、ELISA检测法研究该药体内抗RSV作用。结果:体外实验,小儿解感颗粒TC50=1.65 mg/mL,TC0=1.25 mg/mL,TI=5.06;体内实验,与模型组相比,小儿解感颗粒高、中剂量组肺指数显著下降(P0.05);HE染色观察得出小儿解感颗粒高剂量组与正常组形态最为接近;ELISA检测得出,用药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随剂量的增大而减少,且均比利巴韦林组效果显著,小儿解感颗粒高剂量组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儿解感颗粒体外抑制RSV作用明显,体内对RSV引起的疾病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四川省胃癌发病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自填式问卷调查于2010年10月-2011年7月在绵阳盐亭县肿瘤防治研究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肿瘤医院住院且经过组织病理报告确诊为胃癌的病例308人,四川省成都市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和华西附四院选取非肿瘤非消化道系统疾病患者做对照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利用Epi Data录入数据,再利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各因素的OR值和其95%可信区间。结果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危险因素有家族史(OR=6.63,95%CI=3.349~13.125)、口味偏咸(OR=1.808,95%CI=1.054~3.099)、食用辣椒≥1次/天(OR=2.202,95%CI=1.226~3.953)、现在饮酒(OR=4.624,95%=2.052~10.416)和过去饮酒(OR=1.922,95%=1.012~3.65),保护因素饮食口味较淡(OR=0.342,95%CI=0.170~0.689),吃饭时间15~45min(OR=0.53,95%CI=0.311~0.903)。结论饮酒、家族史、口味偏咸和经常食用辣椒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口味偏淡,吃饭时间较长是胃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WTX基因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WTX重组质粒或空载体质粒用Attractene法转染SGC-7901细胞,以无处理SGC-7901细胞为空白对照,检测不同时间e GFP标记的转染效率;RT-PCR法检测WTX m RNA水平;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转染效率、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转染WTX基因48 h后,e GFP表达最强,转染效率达(33.10±4.16)%;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比较,WTX转染组WTX m RNA表达明显升高;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S期细胞明显增多,而G1期和G2/M期细胞减少(均P<0.05)。各组细胞均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WTX可通过诱导S期阻滞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但不影响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对粗榧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探究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粗榧叶总黄酮的含量,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粗榧叶总黄酮的提取过程中的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液料比等因素进行考察,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同时以维生素C作为阳性对照,测定最佳条件下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粗榧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2%,超声时间42 min,液料比37∶1,总黄酮得率为(7.51±0.13)%。粗榧叶总黄酮具有良好的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清除能力。结论: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后超声提取粗榧叶总黄酮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为粗榧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成都市成华区2005—2017年食物中毒事件,了解食物中毒主要致病因子,总结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对成华区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成华区2005—2017年共发生食物中毒51起,主要集中在二季度和三季度。中毒原因为不明原因(50.98%),化学性(19.61%)、细菌性(17.65%)和动植物(11.76%)食物中毒。分析发现,餐馆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共发生24起。结论 应提高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因子的检测能力,加强对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的监管,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林丰  李思齐  袁勇  张力  陈嘉勇 《中国药房》2012,(12):1103-1105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盐酸哌替啶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中、重度疼痛的肾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3组,均采取肌肉注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其中,Ⅰ组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60mg;Ⅱ组应用盐酸哌替啶100mg;Ⅲ组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30mg+盐酸哌替啶50mg。记录用药前以及用药后3h内(0、0.5、1、1.5、2、2.5、3h)的疼痛强度、疼痛强度差、疼痛缓解度以判断镇痛效果,并观察各组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后,3组均在0.5h起效,在中度疼痛的镇痛方面,Ⅲ组在用药3h内的所有观察点均优于Ⅰ、Ⅱ组(P<0.05),在2h时差异最为显著(P<0.01);在重度疼痛的镇痛方面,Ⅲ组在用药1.5、2、2.5、3h时效果优于Ⅰ、Ⅱ组(P<0.05);Ⅲ组的中度以上疼痛缓解程度除0.5h外,其余各点与Ⅰ、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于其他2组(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盐酸哌替啶治疗肾绞痛效果显著,同时可减少盐酸哌替啶的使用量,并可延长镇痛时间,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李蕾  李思齐  陈倩  张莉莉 《医学信息》2019,(12):136-138
目的 通过调查成都市成华区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评估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效果,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成华区选择3个街道办,在每个街道办分别选择一所项目学校和一个代表社区,选择30名5年级小学生及15名家庭妇女。结合主题日宣传、社区、学校综合干预措施在全区开展健康教育,对比干预前后小学生及家庭妇女碘缺乏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结果 干预前家庭妇女的知识知晓率低于小学生(67.41% vs 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利用主题日开展宣传,干预后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8.15%,家庭妇女知晓率为95.56%,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前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的辖区学生及家庭妇女知识知晓率的提升更为明显。结论 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家庭妇女人群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