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51.
鸸鹋油对烧伤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鸸鹋油对烧伤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 ,为鸸鹋油制剂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烧伤患者浅Ⅱ度或深Ⅱ度烧伤创面自身对照 ,观察鸸鹋油、石蜡油和皮维碘对患者疼痛刺激、创周炎症反应、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和定量及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 鸸鹋油较皮维碘和石蜡油可减轻创面刺激 ,抑制细菌生长 ,减少创面分泌物 ,减轻创周红肿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结论 鸸鹋油对创面无明显刺激疼痛作用 ,可抑制创面细菌生长 ,减轻烧伤创面炎症反应 ,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2.
目的分析尖锐湿疣鳞状细胞癌变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6例尖锐湿疣继发鳞状细胞癌变病例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龟头或外阴尖锐湿疣久治不愈,HPV基因亚型检测4例为高危型16/18型,病理组织切片显示,Ki-67强阳性表达,P53蛋白高表达。结论有慢性迁延病史的尖锐湿疣患者,结合病理组织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助于判断有无鳞状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153.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感染引起的一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性微生物传染病。该病由于发病率高、传播快和致残率高,引发多器官多系统受损,在美国称为第二“艾滋病”,被列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4.
手术联合药物注射治疗耳部增生性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瘢痕部分手术切除,瘢痕残片内缓释药物注射及创面激光光凝综合治疗耳垂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耳垂增生性瘢痕患者采用手术切除大部分瘢痕,残留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及利多卡因混悬液,创面激光光凝止血结痂。结果 56例耳垂增生性瘢痕患者术后创面愈合,随访1~2年49例未见瘢痕明显增生。结论外科手术联合药物综合治疗耳部增生性瘢痕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55.
目的评估负压封闭引流(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治疗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符合标准的深度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VSD组(9例)、VSD冲洗组(10例)、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11例)。于治疗前、治疗7 d后,均行创面大体观察;治疗7 d后计算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留取创面组织液,检测创面组织液氧分压;记录3组创面Ⅱ期手术方式及术后游离皮片或皮瓣成活率(%);比较术后平均换药次数,抗生素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及Kruskal-Wallis H多组秩和检验。 结果(1)治疗7 d后,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创面床新鲜程度明显优于VSD冲洗组和单纯VSD组,VSD冲洗组好于单纯VSD组。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肉芽组织覆盖率[(95±4)%]均高于VSD冲洗组[(82±7)%]与单纯VSD组[(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3、27.63,P值均小于0.01),VSD冲洗组与单纯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9,P<0.01);(2)治疗7 d后,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氧分压为(118±12) mmHg,均高于VSD冲洗组[(45±6)mmHg]与单纯VSD组[(42±8)mmHg](t=73.91、76.59,P值均小于0.01),单纯VSD组与VSD冲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9,P>0.05);(3)3组以游离皮片和带蒂皮瓣修复创面,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皮片成活率[(97.9±2.0)%]与皮瓣成活率[(97.5±0.9)%]分别优于单纯V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15.7,P值均小于0.01),且分别优于VSD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11.2,P值均小于0.01),VSD冲洗组分别优于单纯V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3、8.43,P值均小于0.05)。(4)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组术后换药次数、抗生素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明显少于VSD冲洗组和单纯VSD组(t=3.37、5.95、7.01, 6.25、10.80、13.26; P值均小于0.01);VSD冲洗组少于单纯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83、6.24, P值均小于0.05)。 结论VSD冲洗联合局部氧疗充分利用3种创面治疗方法的优势,纠正深度烧伤创面组织的缺血、缺氧,为创面修复提供新鲜创面床,提高Ⅱ期移植皮片或皮瓣成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6.
为探讨烧伤血清作用下PMN-EC粘附力的改变和CD11/CD18单抗(mAb)对PMN与内皮细胞(EC)粘附力的影响,将烧伤血清与人PMN或人脐静脉内细胞(HUVEC)一同孵育,在孵育1,3,6,12,24小时分别应用细胞微管吸吮技术系统测定PMN-HUVEC粘附力,并用健康人血清刺激作对照。同时,将与烧伤血清孵育1,6,24小时的PMN,应用CD11a/CD18mAb和CD11b/CD18mAb处理后,再测其与HUVEC粘附力。结果表明:PMN在烧伤血清刺激后与正常HUVEC粘附力迅速升高,1小时达到最高峰,并在24小时内维持此水平。烧伤血清激活的PMN与HUVEC粘附力可被CD11a/CD18单抗和CD11b/CD18单抗降低70%~80%。HUVEC在烧伤血清刺激后与PMN粘附力呈持续升高趋势,12小时后达最大值,并在以后12小时内无明显变化。提示:烧伤血清具有促进PMN-EC粘附,并在烧伤后PMN-EC粘附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刺激PMN后所引起的PMN-EC粘附力变化与刺激EC后所引起的变化不同。CD11/CD18可部分降低PMN-EC粘附力,从而可能减轻PMN对EC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7.
本报告报道85例用消痔灵、2%利多卡因1∶1溶液对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局部注射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其主要机制为消痔灵的致炎作用,使组织纤维化从而导致血管瘤消退。  相似文献   
158.
李志清  高东华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861-1862
急性脑出血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极大的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为了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仅仅依靠医疗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严密观察和严格护理技术以及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这也是降低脑出血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9.
长春瑞滨静脉注射致静脉炎的防治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春瑞滨为广谱抗肿瘤药,是长春碱半合成衍生物,作用于肿瘤细胞G期,是一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我科自1998年以来将长春瑞滨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但局部刺激性大,静脉注射后89.3%的患者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且使化疗不能顺利进行,延误治疗。为避免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减少非穿刺性刺激引起的静脉炎。  相似文献   
160.
鸸鹋油对大鼠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中组织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聚维酮碘和鹂鹋油治疗大鼠浅吱烧伤,并比较两种药物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和鸸鹋油治疗组,每组36只。实验时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15s,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经病理切片证实,本文统称为烧伤)。各组创面分别用生理盐水纱布、聚维酮碘纱布、鸸鹋油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分笼饲养,换药1次/d。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后1,3,5,10,14d取创面组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以标记指数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以评估组织创面的修复情况。结果:10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愈合时间: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缩短【(12.67&;#177;0.82),(15.33&;#177;0.82),(14.00&;#177;0.89)d,F=15.00,P&;lt;0.01】。②创面愈合率: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7天:(73.94&;#177;4.46)%,(20.30&;#177;3.85)%,(30.71&;#177;4.90)%;第10天:(88.45&;#177;4.13)%,(40.10&;#177;3.14)%.(63.45&;#177;4.21)%;第14天:(98.93&;#177;1.68)%,(78.67&;#177;3.99)%,(90.41&;#177;3.09)%;F=443.96,P&;lt;0.01】。③病理切片显示鸸鹋油能减轻烧伤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组织学分析显示鸸鹋油可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④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创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5天:(81.83&;#177;4.57)%,(32.50&;#177;3.08)%,(34.33&;#177;2.58)%;第10天:(78.00&;#177;3.00)%,(19.16&;#177;3.71)%,(21.83&;#177;4.53)%;第14天:(65.00&;#177;8.29)%,(11.16&;#177;2.63)%,(15.00&;#177;2.78)%;F=962.40,P&;lt;0.01】。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F=95.63,P&;lt;0.01)。结论:鸸鹋油能加速大鼠烧伤创面组织修复细胞的增殖,加快创面再上皮化,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