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PCNA与BCL-2的表达在大肠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PCNA与BCL - 2的表达在大肠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用sABC免疫组化法分析 3年随访期间大肠癌患者肠标本的PCNA与BCL - 2的表达。结果 PCNA在正常大肠黏膜中不表达而在大肠癌中呈阳性表达 ,PCNA与肿瘤的复发、患者的死亡时间、肿瘤分期和淋巴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 ,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呈负相关。BCL - 2仅与肿瘤分期高度相关 (P <0 .0 5 ) ,与复发时间、死亡时间、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无关 (P >0 .0 5 )。结论 分析PCNA与BCL - 2的表达对大肠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组织原卟啉IX含量与大鼠大肠癌在体自体荧光差异的相关性.方法 60只SD大鼠以1,2-二甲肼(Dh)25mg/kg体重注射腹腔,1周1次,持续18周,成功诱导大鼠大肠癌.20周后以370nm激光诱导自体荧光检测分析系统采集实验组大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 400~ 700nm范围内的在体自体荧光;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癌组织原卟啉IX、正常组织原卟啉IX.结果各组组织在体自体荧光光谱460nm左右处大多有荧光峰;73%的进展期癌组织、69%的早期癌组织在635nm附近有荧光峰.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I 635 /I 460 值较正常组大,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I 635 /I 460 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正常组织原卟啉IX、早期癌组的组织原卟啉IX、进展期癌组织原卟啉IX含量分别为 (317.099± 16.859) ng/g组织、 (416.814± 6.786)ng/g组织和 (606.874± 21.798) ng/g组织,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织原卟啉IX较正常组织原卟啉IX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01),进展期癌组织原卟啉IX较早期癌组织原卟啉IX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01).结论大鼠正常大肠组织在体自体荧光和大鼠大肠癌在体自体荧光635nm存在差异.635nm处的差异可能是组织原卟啉IX内源性积聚引起的.  相似文献   
53.
经脐自然腔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25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普通腹腔镜手术器械施行经脐自然腔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中心采用普通LC手术器械为25例患者行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30~88min,平均40±5min.术后1~3 d出院,无明显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切口愈合后无明显疤痕.结论 经脐自然腔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好,并可达到体表"无疤痕"的美容效果,有技术条件的单位可选择开展.  相似文献   
54.
野生型P53基因诱导人肝癌HepG2/5-Fu耐药细胞株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野生型P53基因与人肝癌耐药的相关性,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以IONP—PLL纳米颗粒为基因转运载体,将wtp53基因转入HepG2/5-Fu耐药性细胞株,MTT法、台盼兰拒染实验和Hochest33258染色等分析5-Fu对转染有wtp53基因的HepG2/5-Fu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转染wtp53基因的HepG2/5-Fu细胞对5-Fu呈剂量依赖性杀伤效应和时间依赖性杀伤效应,在5-Fu作用下,能发生明显的凋亡效应。结论 以wtp53基因为靶点的肝癌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晚期肝癌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病例摘要、术前准备、手术中难点及疗效情况.结果 该例手术历时9个多小时成功完成,术中出血约200 mL.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并发症;随访8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病人生活如常.结论 娴熟的腹腔镜下操作技术和先进的腹腔镜设备是完成该手术的先决条件;同时掌握好手术的适应证,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亦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6.
腹腔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方法。方法 :单纯的胆总管结石 ,结石直径≤ 5mm。采用经胆囊管途径胆道镜取石。单纯胆总管结石 ,结石直径 >5mm或经胆囊管途径取石失败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 ,胆总管一期缝合术。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 ,胆道无狭窄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单纯胆总管结石伴梗阻性黄疸 ,术前ERCP置鼻胆管引流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 ,结石取尽后 ,胆总管一期缝合。鼻胆管继续留置引流减压 ,3~ 5d黄疸消退 ,拔除鼻胆管。胆总管下端大结石嵌顿 ,腹腔镜下取石困难 ,辅以腹壁小切口 ,将结石取出。结果 :本组 52例 ,经胆囊管途径取石 4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 7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 2 8例 ,其中术后胆道残余结石 2 1例 ,1次胆道镜取尽结石 1 0例 ,2次胆道镜取尽结石 7例 ,3次胆道镜取尽结石 3例 ,4次胆道镜取尽结石 1例。需要碎石后取石 1 9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 ,鼻胆管引流 7例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辅助小切口取石 6例 ,手术全部取得成功。结论 :根据肝胆管结石的部位 ,选择不同的腹腔镜手术方式 ,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但术中取石仍是腹腔镜手术的难点所在 ,需要进一步探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内镜下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方法:对246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全部行逆行胆管造影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根据情况分别行网篮取石、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或气囊取石。结果:246例患者行EST后239例取出结石,213例行鼻胆管引流术。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内镜下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胆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经内镜下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取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结肠正常组织和腺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图像差异与肠壁不同结构层次的荧光强度差异.方法:采用共聚焦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系统采集与分析结肠正常和腺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图像.结果:结肠正常组织自体荧光图像能清楚显示肠壁的三层结构,自体荧光主要来自于细胞间质和粘膜下层,上皮细胞的荧光强度很弱;腺癌组织的肠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荧光强度主要来自于粘膜下层;腺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强度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表明自体荧光分析法用于大肠癌的诊断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54例行半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分为两组:HVC组30例,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HVC法),Pringle组24例,行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比较两种方法对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失血量、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半肝切除术中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能安全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0.
残余胆囊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囊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 通过对22例残余胆囊的诊治,讨论其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诊治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结果 随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日益开展,残余胆囊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并发症,重视手术技能和临床解剖知识可以有效减少其发生。结论 残余胆囊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应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