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4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66篇
  2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72.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因素、安全性及年龄对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 接受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1000例,年龄0.33 ~16.50岁[(7.6±3.8)岁].分析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方法及效果、心动过速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效果.结果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患儿1000例,经心内电生理学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560例(5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210例(21%),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 159例(15.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rAT) 49例(4.9%),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 22例(2.2%).958例患儿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6.2%,复发率8.1%,其中经心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原旁路/消融点复发5.3%,新的旁路/起源部位/心律失常类型2.8%.AVRT接受RFCA 533例,消融成功率98.0%,复发率8.4%,其中原旁路复发4.0%,新的旁路/心动过速类型4.4%.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成功率较低(85.3%),原旁路复发率较高(31.0%).AVNRT接受RFCA 205例,消融成功率100%,复发率5.9%,其中原消融点复发4.9%.AF/IRAT接受RFCA 22例,消融成功率95.5%,随访无复发.FAT接受RFCA 46例,消融成功率84.8%.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消融成功率62.5%;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消融成功率96.7%;2种方法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10例(25.6%),其中7例起源于左/右心耳,均经外科心耳切除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得以根治.VT/PVC接受RFCA 152例,消融成功率89.5%,复发率6.6%,其中原消融点复发5.9%.不同年龄组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RFCA早期与晚期总体消融成功率及不同类型心动过速消融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消融早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左前侧壁房室旁路复发率显著高于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A并发症8例(0.84%),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麻醉意外1例均发生于射频消融早期阶段,血管并发症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RFCA手术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是根治某些类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低龄儿RFCA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难度有所增加,需谨慎选择;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可明显提高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在助产技术实训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15级助产1~4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把助产1、2班列为观察组,共120名,用翻转课堂法进行助产技术实训教学;把助产3、4班列为对照组,共124名,用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助产技术实训教学。在分娩机制、妇科检查、正常分娩、计划生育等实训课前先把教学视频和课前作业发给学生预习。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按小组派代表上台操作,最后教师点评及小测。结果观察组分娩机制、妇科检查、正常分娩、计划生育等实训的课后成绩明显比对照组成绩要好;且观察组对本组实训教学法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翻转课堂应用在助产技术实训的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探究并分析综合护理干涉应用于老年桡骨端骨折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60例老年桡骨端骨折患者行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术,并随机分配到采用常规治疗与一般护理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各30例。术后护理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的长短。结果:术后两组的患者接受各自的护理配合一段时间后,发现观察组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结论:老年桡骨端骨折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术应用综合护理干涉能明显地提高愈合率,促进骨骼的恢复。  相似文献   
76.
新生儿心律失常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由于患儿年龄幼小,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增加了诊断的难度,而且药物的选择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预激综合征是小儿最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新生儿常表现为无休止性心动过速,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持续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当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时,更增加了猝死的风险.新生儿房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紊乱性、持续无休止性,可引起心功能失代偿.新生儿心动过速时射频消融受到限制,多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可供儿科医生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极为有限,可供新生儿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糖代谢异常孕产妇产前抑郁和产后抑郁的发生状况,分析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糖代谢异常孕产妇于产前1 w内和产后1 w内进行抑郁的跟踪调查.结果 本组糖代谢异常孕产妇产前轻度抑郁51例,占62.2%;中重度抑郁17例,占20.7%.产后轻度抑郁47例,占57.3%;中重度抑郁15例,占18.3%.随着焦虑值、抑郁值分值的增加,糖代谢异常孕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成倍上升,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大部分糖代谢异常孕产妇会出现抑郁性情绪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产前、产后抑郁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产前抑郁增加了产后抑郁的危险性.为预防糖代谢异常孕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干预应从孕期开始.  相似文献   
78.
采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方法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对儿童心肌的损伤情况,旨在评价RFCA在儿童应用的安全性.8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男7例,女1例,年龄8.5±3.0(5~13)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6个月~3年,发作时心电图6例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例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全部病例RFCA治疗前经体检、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全部患儿于术前1~2天及术后1天行99mTc-MIBI心肌灌注SPECT检查.评价标准为在至少两个不同轴面断层图像上同一部位出现放射性减低(>20%)、灶性缺损或花斑样改变为异常.若RFCA术前正常部位在术后出现上述改变,判定为消融致心肌损伤.全部病例均消融成功,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其中左侧房室旁道3例,消融部位为左室前侧壁;右侧房室旁道2例,消融部位为右室游离壁;房室结双径路1例,消融部位为冠状窦口下缘与His束电极之间;IVT 2例,消融部位为右室流出道.输出功率:左侧房室旁道15~20 W,右侧房室旁道25~40 W,房室结双径路15 W,右室流出道IVT 25 W.平均放电时间157±33 (120~195)s.8例患儿经99mTc-MIBI心肌灌注SPECT检查,其中7例RFCA前后无异常改变,1例RFCA术前及术后在短轴和垂直长轴断面均可见左室前壁(非放电部位)放射性减低.  相似文献   
79.
探讨门冬氨酸钾镁 (KMA)及其与普罗帕酮 (Pr)联合应用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将动物随机分组 ,分别静脉注射KMA、Pr以及KMA +Pr,采用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于家兔左心室记录MAP。结果 :KMA、Pr、KMA +Pr各组均延长窦性心动周期 (SCL)、MAP复极达 5 0 %时程并增加心室有效不应期 (VERP) ;Pr、KMA +Pr还增加MAP复极达 90 %时程 (MAPD90 )及VERP/MAPD90 。较大剂量Pr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KMA与Pr联合使用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结论 :KMA具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特性 ,单独应用推荐剂量的KMA是安全的 ;KMA与Pr联合应用的心脏电生理效应是两药各自作用程度的叠加。为避免致心律失常风险 ,KMA与Pr联合应用时应相应减小Pr剂量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提高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2008年1~12月随机选择献血者且献血前72h内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采集顺畅;采用两种形状的血袋及两种规格的血液,通过不同的离心条件及同一分离手法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结果:按"白膜法1"制备浓缩血小板收集效果好;400ml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含量高。结论: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数量除献血者本身因素外,离心条件、血液规格及血袋的形状对收集血小板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