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猪髋动脉内皮细胞(PIECs)作为细胞模型,应用同位素氚与胸腺嘧啶结合的方法标记细胞,通过检测放射性计算出在共培养不同时段黏附于聚酯膜上的细胞数,利用Rh 123染色显示黏附细胞中的线粒体活性。结果在HSYA作用24h后,与对照组相比HSYA明显升高黏附细胞数量,并且这一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的现象(P<0.05),同时内皮细胞中的线粒体荧光增强,也呈剂量依赖性(P<0.05),都在HSYA浓度为0.007 3g/L达到最理想效果。结论 HSYA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提高内皮细胞线粒体活性。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不同粘度造影剂对冠脉造影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20℃碘普罗胺组、37℃碘普罗胺组、20℃碘海醇组、37℃碘海醇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冠脉造影前、后采集桡动脉血液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行组间比较。结果:与20℃碘普罗胺组相比,37℃碘普罗胺组患者全血低切表观粘度、红细胞压积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碘海醇组相比,37℃碘海醇组患者血浆粘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的碘普罗胺组与碘海醇组、37℃的碘普罗胺组与碘海醇组比较,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造影剂由20℃加热至37℃时注入人体,可以减少对患者血液流变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3.
患者男、57岁,因"阵发性心悸、气短20余年,加重10天"入院。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悸、气短伴乏力症状,症状突发突止,每次发作持续20~30min,压眼球后可终止,近5年发作频繁平均每年发作40~50次。此次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心悸,并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及下肢乏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74.
因心血管疾病行介入手术后(冠脉造影或支架置入术后)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常使临床治疗较为棘手。2004年10月~2010年6月,我们应用阿托品注射液联合氯丙嗪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治疗冠脉介入术后出现的  相似文献   
75.
维生素D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非骨骼效应。本文综述维生素D如何参与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如何影响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功能、如何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如何钙化血管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6.
选择18例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作为治疗组,在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DDD起搏器,适当调短AV间期和增加心率以减少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经(344±110)年观察,在生存时间、病死率、心脏扩大的恢复、心脏功能好转和心室早搏的减少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从而判断PCI术中、术后出现的急性冠状动脉并发症是否与血液流变学因素有关。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于术前、术后即刻分别在冠状动脉、冠状窦口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PCI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中以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明显,冠状动脉造影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血液流变学中的血小板聚集率可怍为PCI术后的另一监测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7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应用那屈肝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那屈肝素的合适剂量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2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患者随机分为Ⅰ组(那屈肝素0.075ml/10 kg,120例)和Ⅱ组(那屈肝素0.1 ml/10 kg,116例).两组给予相应剂量那屈肝素,每12 h皮下注射1次,至少48 h,最后一次注射1 h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不再追加那屈肝素.分别在末次注射前、注射后1 h、2 h、4 h、6 h、8 h测定血浆抗Xa因子活性.观察记录患者30 d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血运重建)及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30 d内随访主要心脏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血浆抗Xa因子活性Ⅱ组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应用两种剂量那屈肝素均能达到有效的抗凝效果.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利用TaqMan探针,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内钙调磷酸酶A (calcineurin A,CaN A)β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钙调磷酸酶在钙-钙调素-钙调磷酸酶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打下基础。方法根据GeneBank提供的大鼠CaN Aβ和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特异的引物和TaqMan探针。将:PCR扩增的CaN Aβ和β-actin基因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重组质粒pMDT-CaN Aβ和pMDT-β-actin,经筛选、鉴定和测序后,作为阳性模板,用于标准曲线的制定和样品检测;ROX和FAM标记的TaqMan探针对CaN Aβ和β-actin基因表达进行定量,用β-actin基因表达结果校正CaN Aβ;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RT-PCR方法测定细胞内CaN Aβ基因表达。结果应用重组质粒制作的定量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与定量对照曲线比较,大鼠心肌细胞内CaN Aβ表达量是β-actin的90%。结论成功建立了利用TaqMan探针检测CaN Aβ和β-actin基因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及标准曲线。  相似文献   
80.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部位起搏 ,观察房室同步和心室激动顺序对人体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及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与心输出量 (CO)的关系。 1 5例射频消融术后的病人分别按顺序进行右房、右室心尖部和室间隔起搏 ,采用心导管法分别测定右房压 (RAP)、肺动脉压 (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和CO ,并计算心脏指数 ,记录心电图。结果 :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室间隔起搏较右房起搏时RAP、PAP升高。心尖部起搏时CO较右房起搏降低 1 9.1 5 % (P <0 .0 1 ) ,室间隔起搏时CO较右房起搏降低 7.86% (P <0 .0 5 ) ,而较心尖部起搏提高 1 2 .2 4 % (P <0 .0 5 )。心尖部起搏和室间隔起搏较右房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延长 ,而室间隔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比心尖部起搏平均缩短 1 8.6ms(P <0 .0 0 1 )。CO和△QRS波时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r=- 0 .30 ,P <0 .0 5 )。结论 :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与CO呈负相关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不同 ,其中室间隔起搏较心尖部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