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旨在评价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人选冠心病患者60例(观察组),同期体检者排除器质性心脏病60例(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人选者均接受BETHUNE十八导联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进行处理后测量计算窦性心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两项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观察组)HRT明显消失或减弱,TO明显升高,TO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Ts明显下降,偈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TO、TS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观察组TO、TS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O.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T明显消失或减弱。HRT可能成为评价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其危险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2.
不稳定心绞痛发病机制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内皮细胞损伤、斑块的溃疡、破裂,引起血小板的粘附,并激活血小板导致其功能异常,引起一系列活化反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将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急性及慢性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本文对我院急诊科及心血管科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兔高脂喂养不同阶段腹主动脉结构和弹性变化规律。方法把24只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喂养4周组(B组)、8周组(C组)、12周组(D组),分别于高脂喂养4、8、12周末超声检测兔腹主动脉血管结构及弹性,各参数测值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超声检测和采静脉血后,将各组兔处死,取兔腹主动脉行病理学分析。结果B、C、D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高密度胆固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组腹主动脉弹性参数测值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常规超声扫查显示,A、B、C组兔腹主动脉内膜光滑,内中膜厚度正常、均匀,未见斑块回声;D组兔腹主动脉内膜不光滑、毛糙、回声增强,内中膜不均匀增厚,局部可见呈偏心状小斑块。光镜下观察:A、B组兔腹主动脉内皮细胞连续完整,内弹力膜连续,无分层,无断裂;C组兔腹主动脉内膜及内皮细胞增生,可见多层泡沫细胞突入管腔,内弹力膜可见部分中断;D组兔腹主动脉内皮细胞不连续性缺失,内弹力膜中断,平滑肌细胞向内膜增生,可见斑块突向管腔。结论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光镜下仅出现泡沫细胞时,血管硬度已出现异常,粥样斑块出现时血管硬度进行性增高,提示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硬度参数比形态学指标更敏感。  相似文献   
64.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心房颤动的分类(ESC/NASPE制定)心房颤动分为以下几类:(1)初发性房颤(Ini-tial event):为首次发生的房颤,不论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终止。(2)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指房颤的持续时间小于7d,一般小于48h,多为自限性。(3)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指持续时间超过7d的房颤,持续性房颤可以是首发的房颤,也可以由阵发性房颤发生、发展而来。持续性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经过治疗(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可以恢复窦性心律。(4)永久性房颤(PermanentAF):为复律失败或复律后24 h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也可以由反复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65.
长期心房与心室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比较长期心房与心室起博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1992年至1994年期间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访观察心房起搏(安装了AAI、AAIR、DDD及DDDR起博器)和心室起搏(植入了VVI或VVIR起搏器)Af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现心室搏Af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Af4年发生率为33%,5年为41%,6年为52%.单纯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Af发生率3%,而单纯心室起搏的病人中约40%出现Af,明显高于心房起搏组,P<0.01.结论 研究证明心房起搏可以减少Af的发生,为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客观根据,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尽量选择AAI和DDD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66.
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中期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33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入选行PTSMA,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术中测量压力阶差,术后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每例患者使用无水乙醇量(1.0~9.0)ml,平均(3.6±1.9)ml,消融间隔支数1~3支,平均(1.3±0.6)支。消融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平均为(98.8±35.4)mmHg,消融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平均为(16.1±23.5)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融术前室间隔(IVS)厚度为(25.2±5.7)mm,消融术后2年室间隔厚度为(18.1±3.3)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融间隔支数不同者,术后室间隔变薄程度不同(P<0.01);消融术前左心房内径为(45.6±6.6)mm,消融术后2年左房内径为(39.9±4.9)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融术前左室内径为(40.9±6.9)mm,消融术后2年左室内径为(46.4±5.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能显著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降低室间隔厚度,改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左房压力,并随着时间延长疗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观察了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 性变化。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1995~1999年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例。全部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二诊断标准:(1)心电图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2)血清心肌酶学(CPK,SGOT,LDH)活性升高,至少超过正常值一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1.5 ×10~6U)和肝素持续静脉滴注(500 U/h)。 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于起病3h、溶栓治疗后3h采血样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  相似文献   
68.
克山病患者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3例重症克山病患者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进行监测,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指标。方法监测指标:临床症状;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单光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查;心内膜心肌活检;X线影像。结果行EMB19次,发现1b级和2级各1次,3a级2次。3a级时UCG发现心包积液有增加趋势,其余指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诊断急性排异反应敏感可靠的指标,其它一些常用的指标不敏感且缺乏特异性,但可做为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9.
心房颤动的临床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学奇 《黑龙江医学》2004,28(7):485-487
1 中国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同时又是最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房颤的人群患病率为0 .4 %。最近我国的14省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2 0 0 3) :中国人房颤的人群患病率为0 .77% (标准化率为0 .6 1% ) ,男性人群的患病率为0 .9% ,明显高于女性人群的患病率(0 .7% )。而且,年龄分组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房颤的患病率亦增加。其中,瓣膜性心脏病率占12 .9% ,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占6 5 .2 % ,孤立性房颤患者占2 1.9%。房颤患者接受华法令…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及2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在冠状动脉、冠状窦口取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组血小板的聚集率在术后明显增加,冠状动脉造影组血小板的聚集性无明显改变.结论血小板的聚集率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明显增加,应采取措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