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经口腔左侧气管插管解决困难插管32例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 1998年间我科共出现困难插管 3 2例 ,采用经口腔左侧气管插管 ,均获得成功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 3 2例 ,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4 9 7± 7岁 ,体重62 8± 8 9kg。困难插管原因 :喉结过高 16例 ;舌根肥厚 10例 ;小下颌 6例 ,多数病例兼而有之。手术种类 :上腹部手术2 0例 ;食管、肺手术 6例 ;颅脑手术 4例 ;骨科手术 2例。病人入室前 3 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阿托品0 5mg ,入室后开放静脉。静注丙泊酚 2 5~ 3 5mg/kg、琥珀胆碱 0 1g ,去氮给氧 ,常规气管插管不成功或估计插管困难者 ,用中号喉镜从口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5例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达到SAS评分3~4分,持续或间断给药维持镇静深度,记录患者每2小时的SAS镇静分级评分及BIS,观察24小时。比较SAS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计算B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ROC曲线和BIS评价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寻找最适BIS值。结果:随镇静深度的加深,BIS明显降低,BIS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662,P<0.05);SAS评分3~4分(镇静适度)时对应的BIS临界值为69.5~79。结论:BIS监测与SA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同步客观地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深度,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脑电双频指数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监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ICU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SAS3—4分,分别用BIS和常规主观评分SAS观察患者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比较BIS监测与常规镇静监测的效益成本比和生存率曲线的差异,计算出BIS监测较常规监测节约的医疗费用。结果BIS监测与常规镇静监测所导致的最终效益成本比是53:1。结论BIS监测能够节约医疗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完全随机对照设计方案,观察红花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其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有效性.方法 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使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的基础上,研究组使用红花注射液抗休克,记录各组APACHEⅡ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抗休克治疗前后差异,比较红花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抗休克治疗前后总体比较、死亡亚组比较、对照组存活亚组比较,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28d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存活亚组使用红花注射液抗休克治疗前后比较,APACHEⅡ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在促进脓毒性休克患者APACHEⅡ评分降低,改善病情,提高生存率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影响BIS监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机械通气患者BIS值的相关因素。方法:42例机械通气患者,BIS模块连续监测镇静深度48小时,记录患者镇静前后、每隔16小时的呼吸循环指标,BIS值、SAS评分,建立混合线形统计模型,评价BIS监测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PaO2、SPO2、FiO2等均对BIS值无影响,仅有PaCO2和SAS评分与BIS相关(P〈0.05)。结论:BIS模块监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BIS值的变化与患者PaCO2及SAS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川  李孝锦  郑碧霞  曾薇 《华西医学》2009,(5):1133-1135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镇静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将53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用BIS和主观评分进行镇静监测48h,设定SAS评分3~4分为镇静目标,评估临床指标如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给药率和肢体制动率的组间差异,评价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均达镇静目标,BIS监测较常规镇静监测组机械通气时间(17.33±15.77dvs.39.83±56.33d)和ICU住院日(21.60±20.45dvs.41.67±55.81d)缩短,肢体制动率下降(40.70%vs.76.90%)(P〈0.05),但给药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可以缩短ICU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GICU住院日,减少肢体制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