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尿肾损伤分子-1(KIM-1)浓度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重症监护病房(ICU)56例脓毒症患者,按照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方案进行复苏,最初6h完成复苏目标的患者为Ⅰ组,最初6h未完成复苏目标的患者为Ⅱ组.于复苏前(T0)、复苏后6h(T6 h)及入ICU1 d(T1d)、2d(T2d)、3 d(T3 d)、4 d(T4 d)、5 d(T5 d)分别记录APACHEⅡ评分,同时检测尿KIM-1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等指标.根据两组患者28d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结果 Ⅰ组(30例)APACHEⅡ评分、尿KIM-1及血BUN、Cr于复苏后呈下降趋势,于T5d时达谷值;Ⅱ组(26例)APACHEⅡ评分、尿KIM-1及血BUN、Cr于复苏失败后呈升高趋势,于T5 d时达峰值;Ⅱ组APACHEⅡ评分(分)于T2d时、尿KIM-1(μg/L)于T1 d时即较Ⅰ组明显升高(APACHEⅡ评分:26.35±6.18比13.25±4.72,尿KIM-1:4.721±1.432比0.909±0.325,均P<0.05).Ⅰ组病死率明显低于Ⅱ组[100%(3/30)比73.1%(19/26),P<0.05].28 d存活组(34例)APACHEⅡ评分、尿KIM-1及血BUN、Cr随病情好转迅速下降,于T5 d时达谷值,死亡组(22例)则呈升高趋势,于T5 d时达峰值;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于T1 d时、尿KIM-1于T6 h时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APACHEⅡ评分:26.39±8.95比14.27±5.11,尿KIM-1:3.134±1.117比1.447±0.472,均P<0.05).结论 尿KIM-1是评估脓毒症的良好指标,动态监测可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同时结合APACHEⅡ评分,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病情发展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ICU收治的8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共接受12例次DPMAS治疗,收集患者收入、转出ICU时的检验指标及首次DPMAS治疗前后的检验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首次DPMAS治疗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总胆红素:(198.61±78.89)μmol/L vs (236.44±76.29)μmol/L;直接胆红素:(162.73±65.81)μmol/L vs (186.41±62.81)μmol/L;间接胆红素:(35.88±15.97)μmol/L vs (50.03±18.1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延长[(18.98±5.40)s vs (16.19±3.5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在DPMAS治疗中均发生血压下降,治疗过程需应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维持灌注,但治疗结束后均能自行恢复。 结论DPMAS可以高效地清除胆红素,但不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一过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妊娠急性脂肪肝的可行性.方法:对2例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在应用常规保肝治疗时,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观察血液净化前后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2倒患者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好转,病程得到及时的干预.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可有效地干预妊娠急性脂肪肝所造成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34.
多发伤死亡61例分析许财成,夏建江,李国福临床资料男52例,女9例,年龄19~63岁。车祸伤22例(36%),腰刀刺、切伤18例(29.5%),钝器伤10例(16.2%),爆炸伤4例(6.5%),坠落伤6例(9.8%),枪弹伤1例(1.5%)。其中伤...  相似文献   
35.
本文就61例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麻醉进行了总结,术前用阿托品0.1mg肌注,诱导时用羟丁酸钠静推,维持吸入异氟醚,静脉间断给芬太尼、γ-OH,保持自主呼吸,全程间断辅助呼吸,1例因肠梗阻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全愈出院,本文为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6.
本芴醇对疟原虫DNA含量及溶酶体pH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本芴醇的抗疟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本芴醇和氯喹对鼠伯氏疟原虫K173株DNA含量及溶酶体PH值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疟原虫DNA含量在各时间点没有显著变化,本芴醇单次给药后,随时间推移疟原虫DNA含量逐渐减,药后2h两给药组疟原虫红内期DNA含量开始降低,到16h降到最低,但药后24hDNA含量又有回升,本芴醇单次给药后1h起疟原虫溶醇体PH值开始升高,药后3h升至最高,药后4h原虫溶酶体PH值恢复复至药前水平。对照药氯喹对疟原虫DNA含量和溶酶体PH值也有相同影响,结论:本芴醇的抗疟作用与其抑制DNA合成相关,但与其升高溶酶体PH值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37.
1996年6—11月在海南省三亚市对复方蒿甲醚与本芴醇胶丸治疗恶性疟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实验采用随机、对比的方法。病人入院后实行28天封闭观察。实验共收治100例病人,其中复方蒿甲醚组(A)51例,本芴醇胶丸组(B)49例。A、B两组的平均退热时数分别为17.1±8.6、29.4±24.9小时;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29.7±8.9、54.7±17.4小时;A、B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8.0%、95.9%。结果表明,复方蒿甲醚和本芴醇胶丸对恶性疟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复方蒿甲醚在杀虫速度和控制症状方面明显优于本芴醇胶丸。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肾上腺素组(E组)、纳洛酮组(N组),每组25只。采用窒息致心跳骤停,心跳骤停10min时,经股动脉注入由窒息前采集的动脉血与肝素50U/100g、肾上腺素4μg/100g(E组)或肾上腺素4μg/100g+纳洛酮0.1mg/100g(N组)的混合液进行复苏。对照组不予采血、窒息、复苏。分别于复苏后30、60、120、180min时,采血检测ET含量。结果:复苏后各时点E组、N组血浆ET值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且E组血浆ET值随时间进行性增加;复苏后120min、180min,N组血浆ET值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时应用纳洛酮可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有利于复苏后心脑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9.
二氧化碳产出量(VCO2)是反映机体代谢程度的指标之一。其产出量和排出体外的多少不仅反应机体细胞功能的代谢状态,还与循环、呼吸、血液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有关。本研究旨观察全麻肠道手术患者术中VCO,、血液动力学、MAC及体温的变化,及VCO2与血液动力学、MAC、体温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麻醉的质量。  相似文献   
40.
目的对手卫生干预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渐进式的手卫生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告知、提醒、督导,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反馈。结果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后"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在干预后有明显的提高。结论渐进式手卫生干预措施能够为医护人员所接受,并可以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