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130篇
内科学   146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343篇
预防医学   15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0篇
中国医学   76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李国华 《中外医疗》2012,31(36):63+65-63,65
目的探讨生肌散油纱条治疗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愈合的实际临床疗效。方法该院自2012年7—10月收治肛肠疾病术后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凡士林纱条引流,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肌散油纱条引流。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水肿、分泌物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愈合率及痊愈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第5天创面愈合率为22.92%,第10天创面愈合率为48.82%,第15天创面愈合率为92.15%,所有患者创面痊愈时间为(16.85±2.32)d;对照组患者在第5天创面愈合率为20.40%,第10天创面愈合率为32.84%,第15天创面愈合率为76.50%,所有患者创面痊愈时间为(19.15±2.14)d。结论生肌散油纱条治疗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2.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本病以其发病率、误诊率和病死率高而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PE的人数达65~70万,PE在心血管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电生理学的改变.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周龄3~4周,体重100~1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5)和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n=15).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前1d和CCI 后第4天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痛阈测定后,急性分离大鼠DRG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其电生理学活动.结果 与CCI前1d比较,NP组CCI后第4天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均降低(P<0.05);与c组比较,NP组DRG小神经元基强度降低,膜电位、重复放电率和自发放电率均升高(P<0.05或0.01),阚电位和超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G中神经元膜电位、阈电位、自发放电率升高,基强度降低(P<0.05或0.01),超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G大神经元阈电位升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DRG神经元电生理学的改变主要发生在DRG中、小神经元上,表现为兴奋性升高、重复放电和自发放电现象增多.  相似文献   
94.
山西省2005—2007年度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流感监测系统是预防控制流感的关键策略和措施之一,也是每年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份、及早发现变异株、对流感疫情预测和预警的基础[1]。山西省于2003年加入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流感监测合作项目,根据要求流感监测方案,于流感流行季节(每年10月1日所在周开始至次  相似文献   
95.
肱骨骨不连发生率较高,该病的治疗仍是骨科医生面l晦的一个挑战。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存在二次手术、感染、局部血运破坏、治疗效果不佳及由于长期制动邻近关节致功能受限的风险,且花费昂贵。因此很多学者探索利用超声波、高压氧、冲击波、电刺激、中医中药、局部注射金葡液等非手术疗法治疗骨不连,但这些方法均存在无法提供骨折端暂时稳定这一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我们于1997年10月~1998年5月用明竹欣治疗带状疱疹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确定的带状疱疹患者,病程不超过1周,且1周内未服用或外用过抗病毒药物者。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均不作为治疗对象。12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于皮肤科,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15~65岁之间,病程2~5天,皮疹侵犯三叉神经12例,肋间神经23例,坐骨神经5例,臂丛神经4例,将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10例。13 治疗方法 治…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分析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文献检索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Springer、Web of Scienc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8篇,加上该医院1例患者共19例。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免疫状态、基础情况、是否入住重症医学科、侵袭性操作、药敏试验、治疗药物以及临床转归,总结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 19例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性别无显著差异,年龄分布为儿童5例,青年人10例,老年人4例;有13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6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10例患者存在侵袭性操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数量最多),9例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非脱羧勒克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也有检出;药物治疗选择主要基于药敏试验结果。有4例为非脱羧勒克菌感染导致死亡,其中儿童3例,成人1例。结论 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主要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新生儿预后较成人差,中心静脉置管及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核酸抗体表达模式与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患者基础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28日至3月3日在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的95例COVID-19确诊患者, 按照核酸和抗体结果的不同表达模式进行分型分组(分组1~分组7), 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病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抗体和核酸全阴性组(分组1)、抗体全阴性且核酸阳性组(分组2)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在所有检测指标中异常率最高, 分别为62.5%(5/8)和100.0%(2/2);不同分期模式下, 抗体模式相同, 与核酸阴性组比较, 核酸阳性组CD4+ T淋巴细胞(CD4+ T)、CD8+ T淋巴细胞(CD8+ T)、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异常率和患者危重率明显升高。在所有分期模式中, SAA、CRP异常率无多大变化, 特异性不高。抗体...  相似文献   
99.
采用锥刺涂墨法,观察22例足月死胎。结果表明:腹膜分裂线不仅存在,而且相对恒定。通常,壁腹膜分裂线主要呈横行环绕腹壁走行,但在腹下区却呈纵行或扇形走向。内脏分裂线较为复杂,有斜行,弧行或环行走向。某些脏器存在不同走向的分裂线混杂区。腹膜分裂线由腹膜下结缔组织中按张力方向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所形成。认为:张力方向和腹膜下血管的走向会影响分裂线的方向,而腹膜下肌纤维排列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分裂线的方向,但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呼吸科和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国华  衡玲华 《临床荟萃》2008,23(16):1189-1190
临床分离的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型正在发生变化,由以往的常见致病菌感染为主,转变为条件致病菌为主,耐药菌和多重耐药菌多见.为此,笔者对本院呼吸科2004~2006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构成比及耐药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临床防治耐药菌的传播和流行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