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8篇 |
免费 | 158篇 |
国内免费 | 13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13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95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211篇 |
内科学 | 115篇 |
皮肤病学 | 44篇 |
神经病学 | 57篇 |
特种医学 | 5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261篇 |
综合类 | 501篇 |
预防医学 | 237篇 |
眼科学 | 11篇 |
药学 | 164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204篇 |
肿瘤学 | 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02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6):340-342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仅行单纯缺血后再灌注;RIPC组按RIPC与脑缺血间隔时间不同分为30min及1、2、12、24和48h组,即反复3次夹闭双侧股动脉造成肢体缺血5min、再灌注5min后,分别间隔30min及1、2、12、24和48h后,行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120min、再灌注24h。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行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IPC1、2和24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而RIPC30min、12h和48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脑梗死容积百分比RIPC1h组〔(17.9±7.5)%,P=0.016〕、2h组〔(18.3±11.2)%,P=0.019〕和24h组〔(20.2±11.9)%,P=0.047〕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0.5±9.8)%〕;而RIPC30min、12h和48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RIPC对大鼠局灶性脑I/R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时程为预处理后1~2h,24h后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02.
王玥石子旸施晴王硕张慕晨沈容赫洋裘惠玲易红梅董磊王黎程澍许彭鹏赵维莅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4):321-327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1)、LDH升高(P<0.001)、ECOG评分≥2分(P=0.005)、IPI评分3~5分(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P=0.018;OS: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P<0.001;OS:P=0.018)、LDH升高(PFS:P=0.015;OS:P=0.006)、多结外受累(PFS:P<0.001;OS: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P=0.019)。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副作用,并与无水乙醇治疗的效果相比较。方法选择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药物控制无效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在三叉神经的神经干走行处注射无水乙醇0.3mL。B组,在三叉神经的神经干走行处用RCG-3F(美国产)进行射频热凝治疗70,75,80,85℃各1次,90s/次。术后1周观察患者疼痛缓解程度(VAS法),随访其疼痛缓解时间、面部麻木感恢复时间。结果术后1周B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0.2±0.1)分,A组(1.5±0.6)分,与A组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056,P<0.01),B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7.8±0.5)个月,A组(5.3±0.8)个月,与A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28,P<0.05),B组患者面部麻木感恢复时间(2.5±0.3)个月,明显快于A组(5.8±0.9)个月,与A组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2,P<0.01)。结论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明显优于无水乙醇注射法。 相似文献
10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尚缺乏快速、灵敏、准确的诊断方法。因此 ,建立SARS病毒的检验方法 ,是一项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对现常用的 2种检验方法进行比较。1 .标本来源 :病例组 71例均为本院确诊的SARS住院患者 ,男 33例 ,女 38例 ;对照组 1 0 9名均为本院工作人员 ,男 4 8名 ,女 6 1名。2 .方法 :ELISA法 :2组每人空腹抽血 2ml,离心 ,取血清 0 1ml,加在已包被抗原的测试板内 ,振荡 30s后 ,37℃孵育 30min ,用PBS洗板 5次 ,甩干 ,加底物显色 0 1ml混匀 ,放置避光处 1 0min… 相似文献
105.
分析116例老年人以感染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多器官衰竭(MOF)的临床资料,发现由肺部感染所诱发的MOF居首位,占81.0%,细菌学检查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居多。多器官衰竭的先后顺序为:肺、心、脑、肾、肝。2~4个器官衰竭者病死率为51.9%~83.3%,5个以上器官衰竭者13例,全部死亡,病死率100%。提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是MOF的主要因素,肺部感染为始动因素。并对其预后及诊治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6.
背景:随访研究表明,肾移植对供肾者的安全影响较正常人群无统计学差异,甚至有更高的生活质量。目的:评价亲属活体肾移植对供者的安全性影响。方法:通过门诊定期随访、配合电话随访以及定期举办肾友会的方式对94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后供者随访1-10年,比较肾移植供者供肾前后血清肌酐、血尿和尿蛋白以及血压和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供者供肾后出院时血清肌酐较供肾前明显升高(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且保持在稳定水平,最近一次随访时血清肌酐与出院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供者供肾后镜下血尿3例(3.2%)、蛋白尿2例(2.1%),经休息后可好转;高血压6例(6.4%);高脂血症6例(6.4%);无一例供者死亡。说明对于健康供者而言,供肾是安全可行的,供肾前全面评估和供肾后长期随访对保障供者的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上肩胛悬吊复合体(SSSC)是由肩胛颈喙突、喙锁韧带、肩峰、肩锁关节、锁骨远端、肩关节盂上半部分组成的环行骨韧带结构[1],是维持躯干和上肢的稳定重要组织。SSSC的单处组织断裂相对较多且不影响其悬吊功能,双处损伤过去通常称为“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 FSI)”,可造成肩胛带不稳定,并且导致骨折畸形愈合、盂肱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对SSSC双处损伤主张手术治疗。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内固定方法治疗SSSC双处损伤10例患者,以探讨内固定治疗SSSC双处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