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3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4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46篇
内科学   9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435篇
预防医学   17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6篇
  1篇
中国医学   135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用胰岛索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商品名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2.
虽然改良搐电休克(MECT)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但随着麻醉的介入,其对MECT疗效影响的报道也不断增加[1].目前国内常用麻醉药为丙泊酚,氯化琥珀胆碱,为了减轻MECT的不良反应及麻醉药方面的副作用,复合应用了芬太尼,阿芬太尼,氯胺酮,利多卡因等.麻醉药的使用可能影响电休克的发作,近年来,对利多卡因的研究发现,小剂量利多卡因对改良电休克脑电发作不产生影响,并可减轻改良电休克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足月新生儿严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治疗的严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治疗A组、B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治疗A组与B组患儿常规治疗同时连续3d等量静脉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A组总剂量为750U,B组总剂量为1 500U。通过对比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评估三组患儿的脑保护效果。结果治疗A组与治疗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与治疗B组血液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与治疗B组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足月新生儿严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中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适当的安全剂量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有效预防、减轻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改善胆红素脑病预后。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高原环境、飞行环境对静脉血细胞各参数的影响,为高原航空卫勤保障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013年高原驻训的35例歼击机飞行员及40例地勤人员进行血常规分析,并对16项血细胞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歼击机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进驻高原后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升高(P<0.0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值、血小板压积明显降低(P<0.01)。此外,地勤人员的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高于进驻前(P<0.01),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下降(P<0.01)。在上述变化中,地勤人员的所有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而飞行员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压积则超出平原正常人群参考值范围。歼击机飞行因素可对红细胞及血小板的部分指标产生影响,高原环境影响红细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中的几乎所有参数。结论高原环境、飞行因素均可影响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从而使得血常规中的各项参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表现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做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其心电图表现,分析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STEMI心电图表现为相应导联ST段抬高/弓背向上抬高,T波高耸、双相、倒置多变,多合并心律失常;NSTEMI心电图表现为肢体导联、胸导联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ST-T改变持续存在和ST-T呈动态衍变两种情况;UA心电图表现形式多样,以发病时ST-T缺血性改变为主;2STEMI、NSTEMI患者病态狭窄血管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UA患者的31.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3ACS心电图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ACS心电图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联(χ2=5.68,ν=8,P<0.05),Pearson列联系数rp=0.570。结论:ACS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STEMI、NSTEMI患者发生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50%的概率较高,ACS心电图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行计划内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时机对左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且行计划内二次PCI术的AMI患者共386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21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68例。分别随机选择不同时机对non-IRA进行计划内二次PCI术,每组再根据二次PCI术间隔的时间(T)分为3个亚组:A组:3天≤T7天,B组:7天≤T≤10天,C组:T10天。随访观察和比较上述不同时机行二次PCI术患者的中远期预后,包括左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生存率。结果 (1) 218例STEMI患者,平均随访(42. 54±15. 60)月,其A组、B组、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值(ΔLVEF)分别为2. 91%±0. 79%、0. 30%±0. 58%、-0. 12%±1. 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6)。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3个亚组分别为90. 0%、67. 2%和41.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二次PCI术后生存率A组高于B组及C组(P=0. 021,P=0. 010)。(2) 168例NSTEMI患者,平均随访(39. 85±16. 19)月,其A组、B组、C组的ΔLVEF分别为1. 73%±0. 50%、0. 10%±0. 71%、-1. 57%±2. 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9)。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3个亚组分别为87. 0%、59. 7%和28.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二次PCI术后生存率A组高于B组及C组(P=0. 032,P=0. 012)。结论对多支血管病变AMI患者non-IRA行二次PCI的时机可影响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和累积无事件生存率。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优先策略防治肺透明膜病(HMD)的效果。方法将本院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 g,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危早产儿91例,按病情分3组:无HMD表现,早期优先策略预防为A组;HMD早期临床表现,及早优先策略抢先治疗为B组;HMD典型临床表现,优先策略救治为C组;比较治愈率、有创机械通气(IMV)和慢性肺病(CLD)发生率。结果 A组28例,无HMD、CLD和IMV,均治愈;B组42例,无CLD,IMV1例,均治愈;C组21例,均行IMV,5例死亡,4例CLD,余治愈。结论 HMD高危早产儿采用优先策略预防和抢先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IMV比例,提高治愈率、减少CLD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8.
49.
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1]即在电痉挛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使患者抽搐明显减轻和无恐惧感.目前是精神科临床治疗领域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自2014年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进行治疗,在麻醉复苏期容易发生舌后坠等呼吸道梗阻,通常采用托下颌或置入口咽通气道来维持气道的畅通,托下颌法费时费力,效果欠佳,而口咽通气道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在上呼吸道梗阻时使用可迅速获得有效通气,具有器具单一、操作简单、放置容易,刺激轻及无口腔粘膜损伤的优点[2].本研究探讨口咽通气道用于MECT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气道管理的效果,以提高MECT麻醉复苏期的气道管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考察壳聚糖微球对凝血酶的固定化作用。方法 本研究以壳聚糖微球为载体,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凝血酶固定于空白微球上,以固定化凝血酶的活性回收率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固定凝血酶的条件。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微球固定凝血酶的最优条件是:凝血酶浓度69.32 U·mL-1、戊二醛浓度0.18%、固定化时间1.88 h、固定化pH 7.08,凝血酶的活性回收率为81.55 %。结论 壳聚糖微球对凝血酶的固定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