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2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受192铱(192Ir)低剂量照射人员骨髓造血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受192Ir迁延性低剂量照射(0.05~0.66 Gy)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复方皂矾丸、苦参碱和安慰剂治疗。采用Annexin V-FITC及PI双染,应用FACScan进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观察受照人员治疗前后骨髓象、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受照人员骨髓各系均可见形态学异常,总异常率(减低+极度活跃)为20.4%;骨髓细胞凋亡率随时间迁延而降低。受照人员各类染色体畸变中,非稳定性畸变检出率较高。经苦参碱及复方皂矾丸治疗后6个月各系形态异常逐步恢复接近正常,骨髓细胞凋亡率增高。其中以苦参碱治疗后疗效更为显著(P<0.01),随访5年复查各类染色体畸变与健康体检人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无肿瘤发生。结论苦参碱作为辐射防护剂可改善192Ir小剂量辐射人员骨髓造血功能,并能诱导受辐照射人员骨髓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 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的健康供者57例,使用rhG-CSF 5~10 μg/(kg·d)连续5 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于动员第0、3、5天采集供者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免疫功能五项。 结果 动员第0、3、5天供者外周血中,总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动员第5天下降尤为明显(P<0.05)。总T细胞(CD3+)、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3+CD4+)、总B淋巴细胞(CD19+)亚群比例在动员第3天上升,第5天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CD3+CD8+)、NK细胞(CD3-CD56+)细胞亚群在动员后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CD8+比值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员第0、3、5天供者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 rhG-CSF动员不影响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能安全应用于造血干细胞动员。   相似文献   
113.
杨德全  杨勤  李勇华  付正丰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062-3063,3065
目的 观察速效消黄饮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CS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早期CSH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辨证给予中药速效消黄饮水煎剂,每天两次.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PTA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速效消黄饮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改善早期CSH患者的临床症状、PTA和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4.
蒲永莉  王丹  李勇华  谢家鑫  王净净 《重庆医学》2011,40(20):2005-2007
目的观察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确诊的6种证型组的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9例,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析各种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各种证型肝纤维化指标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A、LN及IV-C 3项指标均为肝气郁积型最低,肝纤维化4项指标均为血瘀型最高,指标增高在证型中颇有规律(肝气郁积型小于脾虚湿盛型小于湿热内蕴型小于肝肾阴虚型小于脾肾阳虚型小于血瘀型),且证型彼此间大多差异明显。结论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各证型的肝纤维化指标随虚实转化而有规律变化;肝气郁积型可能是肝硬化处于最初始阶段的主要证型,疏肝解郁可能是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转变的重要治法;血瘀型可能是处在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过渡交界阶段的主要证型,活血化瘀可能是防止肝硬化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化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15.
农村基层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是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中医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中医学的起源、发展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有紧密联系,中医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大有作为。目前,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医药卫生人才层次较低、数量短缺。从国情出发,探索并建立为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培养应用型"全科"式中医人才的新模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作为三峡库区惟一的且具有浓厚中医药特色的高  相似文献   
11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于大鼠缺血心肌后,心脏早发育基因GATA-4 mRNA的表达。方法设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中模型组采用"冠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收集从SD雄性大鼠胫骨和股骨骨髓中分离、培养、鉴定后的MSCs,密度调至3×106/100μL悬液,移植于缺血心肌边缘组织的3个位点直接注入共100μL的MSCs细胞悬液,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均在与模型组相同注射部位的3个位点直接注入共100μL的MSCs细胞悬液,28 d后处死大鼠进行相关实验样本处理。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GATA-4 mRNA的表达。结果 MSCs移植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的大鼠心肌中存在GATA-4 mRNA的表达;而空白组的心肌中未检出GATA-4 mRNA的表达,对其IOD值半定量分析,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MSCs在进入缺血心肌环境后,细胞内的心肌特异转录过程被再次激活,确立了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7.
结合重型肝炎的病理生理及防治,探讨中西医结合"微环境"论,认为微环境作为一种反应场,内有中医质和西医质,是中、西药物汇通处.此理论启示治疗疾病可双途径来调控微环境,微观辨证是中西医内在有机结合的核心环节,调控细胞生物特性的研究对细胞学研究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18.
探讨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apr-YTF)对梗死心肌细胞因子分泌、血管新生及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归巢的影响。方法:取急性心肌梗死造模成功的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apr-YTF组、香丹注射液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和模型对照组4组,每组8只;均于造模3h后给予相应药物,连续5d。经masson’s三色染色检测心肌瘢痕组织微小血管密度,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CD34+细胞、Ⅷ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的含量表达。结果:单个高倍视野下apr-YTF组和rhG-CSF组的心肌毛细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2组的CD34+细胞、Flk-1、bFGF表达显著增加(P<0.01),2组的Ⅷ因子表达亦增加(P<0.05),apr-YTF组的VEGF表达比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rhG-CSF组的VEGF表达较模型组亦增加(P<0.05)。结论:apr-YTF能促进Ⅷ因子、Flk-1、VEGF、bFGF的分泌,促进血管新生,促进大鼠外周血MSCs归巢于急性梗死的心肌,...  相似文献   
119.
针对风、寒、湿、热、气滞、血瘀痹阻经脉,冉雪峰名老中医认为应当予以对应的祛风通络、除湿开痹、微热散结、行气活血方药;素体或久病肾虚者,尤重滋液柔筋通络,以“柔畅经涵”;诸邪痹阻,气机不利,清阳不升,清窍蒙浊或失于濡养出现神昏、沉闷等,宜醒气透络或清脑清心等;局部肿胀者,冉老主张“甘平以调,芳香醒豁以利”。诸法共奏“开其痹阻、畅其经隧”之功。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结果 11例患者输注BMSC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明显减低、CD4/CD8比值上升、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上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输血间隔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及肌酐)以及感染次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BMSC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