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总结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23年7月之前发表的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的相关文献, 共检索到文献105篇, 通过筛查最终纳入25篇文献进行总结, 重点分析此类合并损伤的定义、骨折分型、危险度等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策略。结果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骨盆前后挤压型损伤和侧方压缩型损伤的发生率相似, 横形骨折是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 患者的受伤机制复杂, 危险度高。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患者应尽早手术, 不同的骨折类型往往需采取不同的复位方式及复位顺序。结论骨盆环损伤合并髋臼骨折患者术前需仔细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骨折分型及移位程度, 尚无特定的治疗顺序, 需个体化制定治疗策略,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间均发生融合.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获得较高的融合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间均发生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获得较高的融合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价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联合 Kocher-Langenbeck 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收治的髋臼高位后壁骨折患者 20 例,其中男 12 例,女 8 例;年龄 18~75 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10 例采用股骨大转子截骨联合 Kocher-Langenbeck 入路为观察组,男 5 例,女 5 例,年龄 18~75 岁;10 例单纯 Kocher-Langenbeck 入路为对照组,男 7 例,女 3 例,年龄 18~71 岁。使用 Matta 复位标准评价两组骨折的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 Harri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 10~24 个月。根据 Matta 骨折复位质量评价标准,观察组获解剖复位 6 例,满意复位 3 例,不满意复位 1 例;而对照组仅 3 例获解剖复位,满意复位 3 例,不满意复位 4 例。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 71.4~96.6 分,对照组为 65.3~94.5 分。根据 Harris 评分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 6 例,良 3 例,可1 例;对照组,优 2 例,良 3 例,可 3 例,差 2 例。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300~700 ml,手术时间 120~180 min;对照组术中出血量 300~650 ml,手术时间 100~180 min。观察组创伤性关节炎 1 例,异位骨化 1 例;对照组创伤性关节炎 3 例,异位骨化 3 例,髋外展无力 1 例。结论:通过对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单纯采用 Kocher-Langenbeck 入路相比,将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用于高位后壁骨折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骨折解剖复位率,提升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同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但因样本量较少,未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特应质孕母所生婴儿发生特应性疾病的风险。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3例特应质孕母(特应质组)及44例非特应质孕母(非特应质组)所生新生儿脐血中巨噬细胞源性趋化因子(CCL22)与总IgE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并对入选新生儿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其特应性疾病发生风险。结果特应质组脐血CCL22水平高于非特应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0.9 kU/L为脐血总IgE水平升高的阈值,特应质组(11/33)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特应质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应质组及非特应质组婴儿的脐血CCL22和IgE水平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808、0.348,P均0.05);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特应质组婴儿的特应性疾病发生率(24/33)明显高于非特应质组(1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血CCL22和总IgE与婴儿特应性疾病发生有相关性(P0.01)。结论特应质孕母所生新生儿出生时已处于致敏状态有潜在发生特应性疾病倾向的可能;脐血CCL22联合IgE水平检测,对预测特应性疾病发生风险可能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创面细菌数、G-/G+比例及创面细菌种属数量的变化,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控制创面感染的机制.方法:12只实验兔创面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负压治疗组和常规换药组.于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取创面活组织,匀浆后在琼脂糖平板上培养,然后进行细菌计数、细菌种属分类计数革兰氏染色,计算革兰氏阴性(G-)菌的比例,并观察感染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常规换药组相比,负压组创面细菌数明显低于常规换药组(P<0.05)并维持在较低水平;G-细菌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负压组创面葡萄球菌属、杆菌属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对创面中链球菌属及其他菌属数量的改变也有一定的作用,与比常规换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可以有效促进兔软组织创面内细菌清除,更好地控制创面感染形成,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序贯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CVVH,治疗组接受序贯血液净化。观察2组病死率、滤器使用寿命、总血液滤过时间、血液净化前及血液净化后72h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水平(TC)、血淀粉酶(AMS)、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和肌酐(CRE)水平。结果:血液净化72h后2组APACHEⅡ评分及生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血TG和TC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其他指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滤器使用寿命延长,总血液滤过时间减少(P〈0.05),但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HP联合CVVH的序贯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可加快血TG下降速度,延长滤器使用寿命,缩短总血液滤过时间。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患者的临床特征, 探索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收住本院接受ECPR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的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 探讨和死亡及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5例ECPR患者, 出院时死亡62例(65.3%), 存活33例(34.7%), 与存活组患者相比, 死亡组患者低血流时间[40(30, 52.5) minvs. 30(24.5, 40)min ]和总停搏时间[40 (30, 52.5) minvs. 30 (24.5, 40)min]更长、总住院时间[3 (2, 7.25) dvs. 19 (13.5, 31)d]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辅助时间[26.5 (17, 50)vs. 62 (44, 80.5), h]更短,...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初步探讨胸腔内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后注入尿激酶治疗严重创伤后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2011-01-2012-05我科11例严重创伤患者(ISS≥16)采用胸腔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回顾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10d,平均(5.63土2.01)d。引流积液量470~1550ml,平均引流量(812.73±286.92)mI。11例患者中,完全好转8例,部分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0.91%。所有患者穿刺引流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上治疗创伤后包裹性胸腔积液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