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李乃麟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8,(1)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是小儿常见的头颈部实体肿瘤,病程进展迅速,但由于过去15年化疗的进步,本病预后已得到改进。Burkitt氏淋巴瘤(BL)属B细胞型NHL,可分为地方性(非洲)与非地方性(美洲)两类。 相似文献
13.
儿童变应性鼻炎T细胞亚群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正常儿童与变应性鼻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的差异。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随机检测儿童变应性鼻炎组16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CE3、CD4、CD8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结论T细胞亚群分布的改变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环节,可以作为变应性疾病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应用脑于听觉诱发电位(BAEP)作为监测小儿全麻深度及觉醒的客观指标,方法:选择非神经外科无听力障碍的择期手术患儿45例,ASAⅠ-Ⅱ级,分别施行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及异氰醚入全身麻醉,观察各波潜伏期(PL)和波间期(IPL)随时间推移及麻醉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异丙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与剂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即随着麻醉药的浓度(或剂量)的增高,BAEP各波PL及IPL逐渐延长,反之逐渐缩短。(2)I波的潜伏期特性对于控制麻醉深度为重要。(3)V波监测麻醉具有最佳的稳定性及相关性。(4)停用麻醉药一段时间或患儿基本清醒时,BAEP各波PL和IPL有的仍高于正常值。这是滞后(延迟)反应。(5)BAEP对芬太尼术中的觉醒监测不太敏感,即相关性较差,结论:BAEP各波的潜伏期及峰间期变化,可判断小儿全身麻醉深度,在一定程度上中作为判断觉醒的参考,但应考虑有延迟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全身麻醉对小儿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action,ABR)作为监测小儿全身麻醉深度与觉醒的客观指标。方法 选择听力正常的外科择期手术患儿45例,按照美国麻醉学家学会表针分为I~Ⅱ级,分别施行异丙酚静脉麻醉、芬太尼静脉麻醉及异氟醚吸入全身麻醉,随机每组15例,应用丹麦Madsen诱发电位反应仪监测并记录麻醉各阶段ABR的I、Ⅲ、Ⅴ波潜伏期及I-Ⅲ、Ⅲ-Ⅴ、I-Ⅴ波间期,研究观察潜伏期和波间期随时间推移及麻醉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ABR在异丙酚、芬太尼及异氟醚等不同麻醉中的表现特征和规律。结果 ①异丙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与剂量呈良好的正相关;②I波的潜伏期特性对于控制麻醉深度极为重要;③Ⅴ波监测麻醉具有最佳的稳定性及相关性;④停用麻醉药一段时间或患儿基本清醒时,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有的仍高于正常值,这是滞后(延迟)反应;⑤ABR对芬太尼术中的觉醒监测不太敏感。结论 ABR各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变化,可判断小儿全身麻醉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觉醒的参考,但应考虑有延迟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李乃麟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5,(2)
小儿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经鼻成形术(摘要)李乃麟小儿先天性后鼻孔闭锁(CCA)罕见,我院1968~199O年共收治7例。1986年起开展鼻-鼻咽联合后鼻孔造影检查。采用改进的Lantz法(在鼻内窥镜监视下)经鼻行成形术5例,与以往经腭修复的2例比较效果同... 相似文献
17.
幼儿良性阵发性斜颈(benignparoxysmaltorticollis,BPT)原因不明,常误诊为功能紊乱或行为失常。1982~1994年眩晕门诊274例中幼儿BPT6例。1.检查项目: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和前庭功能检查,X线颈椎摄片,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和脑电图。2.微量冰水试验:以0℃冰水5~10ml快速注入检查侧外耳道,同时计时,留置30s后观察眼震情况并记录眼震持续时间。同时观察瞳孔变化、心率、面色、出汗等情况。检查在暗室… 相似文献
18.
患儿,女,6岁。主因吃口香糖时呛咳后咳喘3h于2002年12月7日入院。体检:体温37.6℃,双肺呼吸音粗,左下侧呼吸音明显减低,心腹(-)。胸部透视见纵隔摆动,左肺下叶不张。禁食后行全身麻醉支气管镜检查术,见喉气管(-),于左支气管下叶口上发现白色异物,伴大量痰液,将下叶口完全阻塞,吸引管当即阻塞,异物钳取之,如胶状粘 相似文献
19.
李乃麟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1)
毛间质细胞瘤也称Malherbe钙化上皮瘤,是一种来源于毛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少见但不十分少见。常被误诊为囊肿、钙化淋巴结、血肿或血管瘤钙化及腮腺肿瘤,此种肿瘤50%以上发生于头颈部。40%发生于10岁以下之小儿。但耳鼻喉科和儿科文献很少叙述。 1980年Malherbe等首先描述此病。1933年Chin通过文献复习,推测该肿瘤来源于皮肤或皮肤属器。1961年Forbis和Helwig肯定了来源于毛间质细胞假说,并命名为毛间质细胞瘤。以后为电子显微镜与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20.
李乃麟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6,(5)
鼻神经胶质瘤是瘤样神经畸形,近百年始有病例报告。本病罕见,至1976年累积报告仅140例。由于肿物可能与颅内相通(占15~25%),因此在处理上存在分歧意见。大多数神经胶质瘤在婴儿期已存在,但常不易被发现;在成人中亦偶有本病的报道。本病多见于男孩,无家族发病倾向,与其他异常无关。肿物生于鼻腔外者占60%,鼻腔内者占30%,二者兼有者10%。临床表现为鼻梁一侧皮下肿块,或鼻内肿物伴气道阻塞。鉴别诊断主要是鼻部脑膨出,皮样囊肿或较大儿童的鼻息肉。与鼻部脑膨出相比,本病在哭闹或加压时肿物大小无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