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6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目的 探讨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的疗效及其在脑内存活、迁徙、分化规律.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P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的MSCs及PBS分别移植入两组PD模型纹状体.术后每周进行旋转试验,第1周和第9周行脑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胶质细胞源性蛋白(GFAP)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免疫组化鉴定,第9周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模型纹状体内TH的表达.结果 移植前MSC组及PBS组旋转次数分别为(8.2±0.6)、(8.3±0.6)圈/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周分别为(7.5±0.5)、(8.1±0.6)圈/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持续至术后第9周.移植后第1周MSCs主要分布于针道附近.第9周则迁徙至两侧大脑半球,以移植侧半球为主.最远迁徙至胼胝体的末端.小脑及脑于未见移植细胞.全脑未见畸胎瘤的形成.术后第1周免疫组化染色仅见GFAP和Neun表达.第9周GFAP、Neun仍有表达,以GFAP居多,同时在纹状体内还可见少量TH表达,提示MSCs在脑内主要分化为胶质细胞.部分为神经元.少数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DN).PBS组免疫组化染色未见上述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仅MSCs组大鼠纹状体有TH的表达.结论 MSCs移植入纹状体后可分化为DN,从而改善PD症状,其移植治疗PD大鼠模型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22.
目的 探讨伴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PFO)的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9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PFO的患者,筛选出122例存在隐源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头颈血管影像学检查表现将其分为主动脉弓斑块(Aortic arch atheroma, AAA)合并PFO组、轻度动脉硬化(Mild atherosclerosis, MSA)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比较3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与AAA合并PFO组及MSA合并PFO比较,单纯PFO组患者年龄更小,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既往脑卒中病史比例更低,反常性风险栓塞评分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 RoPE)数值更高(P<0.05)。影像学上AAA合并PFO组患者与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比较,其梗死灶数量更多,小病灶及累及两根以上血管和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比例更高,而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中梗死灶数量更少,大病灶及累及单根血管的比例更高(P<0.05); 单纯PFO组病灶分布于后循环的比例高于AAA合并PFO组(χ2=4.854,P=0.028); 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中梗死灶数量、大小、累及的血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FO引起的反常栓塞及主动脉斑块脱落栓塞可能是引起CS的重要病因,CS患者的梗死灶影像学特点能作为寻找隐源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线索  相似文献   
223.
目的探讨戊四氮点燃过程中海马胶质细胞增生及突触重建与慢性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非药物干预组(戊四氮35mg/kg,腹腔注射,每日一次)和药物干预组(苯巴比妥30mg/kg,戊四氮35mg/kg,均为腹腔注射,每日一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表达水平。结果非药物干预组大鼠注射戊四氮后在行为学未出现惊厥,脑电图未出现痫性放电的点燃前潜伏期内,出现突触重建和胶质细胞增生,以海马CA3区、门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药物干预组对应时间点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注射戊四氮后引起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可能与形成异常神经元放电环路,最终诱发癫痫发作有关,苯巴比妥可抑制异常神经网络的建立,预防癫痫发生。  相似文献   
224.
癫痫儿童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癫痫儿童的生活质量 (QOL)、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治疗效果。方法 对 7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癫痫患者和对照者 70例 ,进行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3 1(QOLIE 3 1)的评估 ,并在癫痫组中 ,随机抽取 45例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结果 癫痫组较对照组QOL明显降低 ,儿童抑郁量表 (CDI)评分明显增高 (P<0 .0 1)。心理抑郁、家庭环境、发作担忧、记忆功能、药物影响、发作频率等多种因素对QOL影响较大 ,相关程度呈递减趋势。心理干预治疗后 ,癫痫患儿QOL明显改善 ,各项得分及总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P <0 .0 1)。结论 癫痫患儿QOL明显降低 ,心理抑郁、家庭环境、发作担扰对QOL影响较大 ,加强对癫痫儿童的综合治疗 ,控制痫性发作是提高其QOL的前提 ,心理干预治疗是提高QOL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纹状体提取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DN)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出MSCs,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后分为A、B、C 3组,前5 d每组均用预诱导液诱导,后10 d A组换用1∶1体积比稀释的纹状体提取液,B组换用1∶2体积比稀释的纹状体提取液,C组则续用不含提取液的预诱导液诱导,最后将分化出的细胞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鉴定,行阳性细胞计数,确定各组DN阳性率。结果:A、B、C 3组诱导出的DN阳性率分别是11.9%、8.3%及1.6%,A组和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纹状体提取液能诱导MSCs向DN分化。  相似文献   
226.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的血肿扩大CT预测征象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的相关性,以探究ApoE基因在脑出血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纳入我科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符合急性ICH诊断且具有ApoE基因型检测结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评估影像学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227.
经颅磁刺激可作为一项无创的、非侵入性的测量大脑皮质兴奋性的神经生理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研究癫痫的病因及耐药机制等。本文对单/双脉冲经颅磁刺激在癫痫患者皮质兴奋性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此项检测获得的参数在癫痫病因探索、癫痫分类及用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228.
目的:研究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的活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将电极植入大鼠右侧杏仁核,对照组不给予电刺激,模型组每天给予500μA的电流刺激,大鼠连续10 d在刺激后达到5级发作视为点燃成功。成功点燃的大鼠,在最后1次5级发作后2 h处死。Western blot检测2组海马JNK、p-JNK、c-Jun、p-c-Ju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刺激侧海马p-JNK、p-c-Ju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JNK/p-c-Jun通路可能参与杏仁核癫痫模型点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