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45篇 |
综合类 | 35篇 |
预防医学 | 72篇 |
药学 | 6篇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围手术期联合营养支持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联合营养支持对克罗恩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165例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克罗恩病患者的资料.按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肠内营养支持组、全肠外营养支持组、联合营养支持组,每组各55例,各组入院后除营养支持外其余治疗措施无明显差异,比较联合营养支持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 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相比,联合营养支持组围手术期热卡供应较充足,短期内营养状况的改善较明显,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联合营养支持组疾病缓解率为80.0%,高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的76.4%和74.5%;联合营养支持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9%,明显低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的25.4%和18.2%;联合营养支持组住院时间相对缩短,住院费用较少.结论 对于围手术期克罗恩病患者,联合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全肠内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短肠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方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维铭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1):698-699
由于营养支持技术和产品的进步,能够长期存活的短肠病人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病人通过自身代偿最终脱离了终生全肠外营养(TPN),不能脱离TPN的病人和胃肠道遗留器质性病变,影响肠功能代偿的病人则希望通过外科手段改善肠道吸收状况,摆脱TPN,因此涌现出许多手术方式.此外,短肠综合征本身也会带来许多并发症,有些需要通过外科手段加以解决,所以,短肠综合征的外科手术是个较普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短肠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27例短肠综合征病人康复治疗的经验,介绍短肠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探讨改善短肠病人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代偿的措施。方法短肠康复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促进肠粘膜生长、富含膳食纤维的短肠康复饮食、减轻短肠临床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短肠并发症等措施。1997年1月至2000年7月间共27例短肠患者接受了29次康复治疗,患者平均年龄38.5岁±19.3岁。剩余小肠长度范围15~80cm,平均46.8cm±23.4cm,15例有回盲瓣。从肠切除至接受康复治疗的平均时间为86d±105d。结果治疗后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肠道吸收功能有所增强。随访超过2年者8例,4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随访时间超过1年者13例,有10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结论短肠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短肠病人的营养状况、并能促进肠功能代偿,治疗效果与残留小肠长度、治疗开始的时间和病人年龄有关,及早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肠功能代偿,减少病人对肠外营养的依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猪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模型,并观察 ASP 后肠源性内毒素/细菌的易位。方法选健康长白种猪40头,体重17~22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 ASP 组(n=34)和对照组(n=6)。在麻醉状态下,进腹向胰总管内注入1ml/kg 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内含8000~10000BAEE 单位胰蛋白酶/ml,pH7.6)诱导 ASP。以0.9%NaCl 磷酸盐缓冲液取代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即为对照组。采集腔静脉血作内毒素测定(鲎试剂法)。ASP 后72小时,采集门、腔静脉作系列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然后推注10%氯化钾20ml 处死后立即进胸腹取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胰组织,称重后研磨成组织匀浆,并作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结果血浆内毒素水平 ASP 后6h 明显升高,48h 达峰值(P均<0.01)。ASP后72h,在门、腔静脉、肺门淋巴结、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及胰腺组织中出现大量易位细菌。结论 (1)成功地建立了猪 ASP模型;(2)ASP 后早期出现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最大可能系肠道内毒素易位所致;(3)ASP 后72h 在门、腔静脉血和肠道远离器官和组织中可出现大量易位细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腹内压升高对大鼠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的影响。方法将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别通过颈静脉插管、穿刺门静脉主干法来测定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运用氮气气腹法制作大鼠腹内高压动物模型。建立气腹后分别在0、5、10、15、20、25、30、35、40、45mmHg压力值下测得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结果中心静脉压和腹内压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2.824+0.045X,相关系数r=0.984(P〈0.01);门静脉压和腹内压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8.887+0.939X,相关系数r=0.998(P〈0.01)。结论腹内压与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根据腹内压监测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限制性液体治疗能减少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本文主要观察限制性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10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老年组(年龄≥65岁,40例)和非老年组(年龄〈65岁,40例),围手术期液体治疗采用限制性液体治疗方案,监测两组术前(DO)、术后第1天(D1)、术后第2天(D2)、术后第3天(D3)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并记录术后3d生命体征、动脉血乳酸水平、每小时液体人量和尿量。结果两组术后3d的动脉血乳酸、每小时液体人量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老年组醛固酮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组,t=2.164,P=0.034。两组术后醛固酮均先升高后降低,术后第2天最高,老年组术后醛固酮水平高于非老年组,其中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4。结论老年患者术前醛固酮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患者,而在术后醛固酮水平高于非老年患者,尤其是术后第1天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时肠道的处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总结肠缺血和淤血时肠道的处理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收治的5例肠系膜血管闭塞的诊治过程,重点探讨不同情况下如何缩小肠管的切除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例病人中,3例病人处理得当,结果满意。l例病人初次处理不当,再次行肠切除,病人治愈。1例转当地医院后行造口还纳术,1周后因小肠大出血而死亡。结论对于受累肠管范围较小的病例,应将受累肠管切除。保证吻合口愈合良好;对于肠管累及范围较大的病例,应尽可能保留生机可能恢复的肠管,采用肠造口的方法观察肠管活力。适时进行造口还纳。在处理肠管的同时,对肠系膜血栓的病人应进行取栓,术后抗凝治疗,避免血栓蔓延和复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环境、工作模式等外部因素的改变,外科治疗病种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外科治疗的复杂免疫疾病、肿瘤及器官移植等病种数量显著增加。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围手术期处理理念取得显著进步,学术界正在探索并建立以多学科团队为基础、多级医疗机构相互配合甚至整合全社会医疗资源共同参与的围手术期病人之家运行模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以优化外科疾病治疗全流程为目的的综合治疗体系,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
手术是克罗恩病(CD)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手术并不能治愈CD,多数病人术后会出现疾病复发.CD术后疾病复发与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吻合方式、肠系膜切除范围、手术切缘等手术相关因素相关.手术作为影响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引起重视.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优化、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及CD外科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以消除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