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本研究旨在探讨增生性贫血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转铁蛋白受体2(transferrin receptor 2,TfR2)表达情况,分析TfR2 mRNA表达水平与贫血程度、骨髓红系增生程度、基础疾病种类和铁状况等指标的相关关系,评价TfR2受体蛋白在红系造血方面的作用和在增生性贫血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系我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40例增生性贫血患者,对照组系经骨髓检查排除红系疾病和血液系恶性肿瘤的10例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骨髓抗凝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增生性贫血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TfR2 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骨髓增生程度、原发疾病种类以及机体铁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增生性贫血组骨髓单个核细胞TfR2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增生性贫血组TfR2相对表达量与外周血Hb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s=-0.715),而与骨髓幼红细胞比例呈正相关关系(rs=0.533)。结论:增生性贫血患者TfR2表达水平增高,与骨髓增生程度、外周血贫血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患者男性,12岁,住院号为62440.因"头晕、面色苍黄6+个月" 于2009年2月25日入本院.病史采集:6+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头晕、面色苍黄,无血尿、血便、咯血,无皮疹、皮下出血、寒战、发热、厌油、呕吐、腹泻等.外院血常规检查示:WBC为 4.8×109/L,L为60.1%,N为20.2%,RBC为2.73×1012/L, Hb为95 g/L,PLT为49×109/L,诊断为"贫血",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头晕症状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23.
目的:检测小儿急性白血病(AL)bcl-2蛋白表达,探讨bcl-2基因在AL发生、诊治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ICC)测定AL骨髓标本中bcl-2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影响白血病预后有关的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bcl-2表达在AL中显著增高,与年龄、性别、WBC数、肝、脾、淋巴结肿大、FAB分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抗凋亡基因bcl-2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bcl-2蛋白表达的高低有望成类临床判断复发及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ALL患儿Bim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与糖皮质激素(GC)敏感性的关系,研究Bim 表达水平是否可作为判断早期GC敏感性的客观指标,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 μmol·L-1地塞米松作用于人T-ALL GC敏感细胞株(CEM-C7)和GC耐药细胞珠(CEM-C1) 0 h、12 h、24 h、36 h、48 h及72 h后Bim和c-Myc蛋白表达的变化;以30例初诊ALL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分析ALL患儿GC诱导前、GC诱导后24 h、48 h、72 h以及第8天Bim蛋白表达情况,探讨Bim表达水平与ALL患儿GC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地塞米松作用CEM-C7 后12 h Bim表达量开始增加,直到72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Myc表达水平在地塞米松作用后24 h明显下降,到72 h降至最低,而在GC耐药细胞CEM-C1中 Bim和c-Myc表达水平均无变化.30例初诊ALL患儿,25例GC敏感,5例GC不敏感,Bim表达水平在GC敏感组GC诱导前及诱导后24 h均高于GC不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但在GC诱导后48 h、72 h及第8天,2组Bim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C敏感组诱导后不同时间点未发现Bim表达呈增高趋势.结论 GC通过上调Bim表达及抑制c-Myc的表达,而诱导ALL细胞凋亡;Bim有可能作为判断ALL患儿早期GC敏感与否的客观指标,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儿的临床特征、疗效、生存情况,以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67例儿童B-NHL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伯基特淋巴瘤/L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L/L3-AL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其他B-NHL(病理检查结果为骨髓B淋巴细胞高增殖活性,除外上述2种B-NHL)分别为51、11及5例,将其分别纳入BL组、DLBCL组及其他B-NHL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3组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确诊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B-NHL临床分期、治疗与随访结果及预后等。对本组67例B-NHL患儿进行生存分析,如2年和5年总体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3组患儿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既往研究结果,并结合临床经验及B-NH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对B-NH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3组患儿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患儿年龄、性别:67例B-NHL患儿确诊时,中位年龄为7.0岁(1.8~14.6岁);其中男性患儿为48例(71.6%),女性为19例(28.4%),男、女患儿比为2.5∶1。3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4、8.677,P=0.018、0.013),并且DLBCL组患儿年龄和男性患儿所占比例,分别大于或高于BL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Z=2.866、P=0.004,χ2=3.892、P=0.049)。②B-NHL原发部位及骨髓和CNS受累情况:化疗前,67例B-NHL患儿均完成影像学、骨髓穿刺涂片及脑脊液检查。BL组中,BL/L3-ALL原发部位位于腹腔者最多,占39.2%(20/51),DLBCL组患儿中,DLBCL原发部位位于外周淋巴结为主,占45.5%(5/11),其他B-NHL组患儿中,原发部位位于腹腔者最多,占60.0%(3/5)。此外,11例患儿存在骨髓和CNS受累(均为BL组患儿)。③实验室检查结果:39例(58.2%)患儿血清LDH水平升高,中位血清LDH水平为498 U/L(153~6 640 U/L)。BL组患儿Bcl-6阳性表达率(86.4%,38/44)和C-MYC基因重排阳性率(96.3%,26/27),均显著高于DLBCL组的54.5%(6/11)和0,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60、26.527,P=0.031、<0.001)。④临床分期:3组患儿的临床分期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49、P=0.012)。BL组患儿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所占比例(80.4%,41/51),均显著高于DLBCL组的36.4%(4/1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0、P=0.009)。⑤随访结果:对67例患儿随访截至时间为2019年3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49个月(2~104个月),完全缓解(CR)为49例,部分缓解(PR)为7例,进展/复发为9例(5例死亡、3例失访、1例经治疗后无病存活),其他原因所致患儿死亡为2例(1例因严重感染放弃治疗而死亡,1例化疗疗程结束后死亡)。⑥生存情况:67例B-NHL患儿的2年OS率、EFS率分别为88.8%、85.7%,5年OS率、EFS率分别为88.8%、83.2%。3组患儿5年OS率和5年EFS率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儿的中位复发时间为9个月(2~37个月),2年、5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11.3%、13.9%。存在骨髓/CNS受累患儿的5年OS率(71.6%)和5年EFS率(59.7%),均显著低于无骨髓/CNS受累者的92.2%和87.6%,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01、6.319,P=0.025、0.012)。⑦单因素分析:复发/进展和非复发/进展患儿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进展患儿骨髓/CNS受累者所占比例和肿瘤裂解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50.0%(4/8)和25.0%(2/8),显著高于非复发/进展患儿的11.9%(7/59)和1.7%(1/5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6、P=0.026;P=0.036);复发/进展患儿2个疗程内达CR率(12.5%,1/8)显著低于非复发/进展患儿(69.5%,41/59),二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9.782、P=0.002)。⑧多因素分析: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以及单因素分析结果,对B-NH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髓/CNS受累(OR=6.536,95%CI:1.085~39.380,P=0.040)和2个疗程内未达CR(OR=14.682,95%CI:1.582~136.240,P=0.018)是B-NHL患儿疾病复发/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儿童B-NHL以病理类型为BL最为常见,原发部位位于回盲部最为常见;其次为DLBCL,其原发部位位于外周淋巴结最为常见。骨髓/CNS受累和2个疗程未达CR是B-NHL患者发生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尽管B-NHL患儿2年EFS及5年EFS均>80%,但是,临床分期为Ⅳ期及进展/复发的B-NHL患儿的预后仍然尚待提高。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贫血患儿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及其与贫血程度、红系造血、铁代谢的相关性,以及在重型β地中海贫血(SBT)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85例不同类型的贫血患儿,包括缺铁性贫血(IDA)19例,慢性病贫血(ACD)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4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SBT)17例,非SBT溶血性贫血(non-SBT HA)17例,另选21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GDF15水平,并分析其与血红蛋白(Hb)水平、网织红细胞参数和铁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水平对于儿童SBT的诊断价值.结果 各贫血亚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清GDF15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6.75,P<0.001).除ACD外,其他贫血亚组的血清GDF1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BT组GDF1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贫血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中SBT组患儿血清GDF15中位浓度为对照组的28倍.贫血患儿GDF15与H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s=–0.429,P<0.01).贫血患儿GDF15水平与网织红细胞比例、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RI和RPI显著正相关(rs=0.264~0.375,P均<0.05).贫血患儿GDF15水平与SF、SI和TS均显著正相关(rs=0.473~0.717,P均<0.01);与Tf和TIBC呈负相关(rs=–0.345、–0.349,P均<0.05).血清GDF15水平诊断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CI:0.937~1.0;P<0.01),如以血清GDF15浓度5 000 pg/ml作为截断值,诊断SBT的特异度为98.5%.结论 血清GDF15水平显著升高是SBT患儿极为显著的血液生化特征,可能与骨髓无效造血密切相关;血清GDF15水平检测有助于SBT与其他类型溶血性贫血的鉴别.  相似文献   
28.
肿瘤的发生是涉及多个基因、多个步骤异常的累积效应。p16抑癌基因及与其作用密切相关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其它癌基因、抑癌基因共同参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并比较机器单采法及手工法分离制备血小板制剂用于儿科血液病输注的效果。方法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患儿463例次为机采制剂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制剂患儿155例次为手工制剂组,分别在输注后24、48及72h作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发生,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输注后24、48、72h,机采制剂组:CCI分别为18.9、15.4、14.1,PPR分别为33.4%、27.8%、25.0%;手工制剂组:CCI分别为11.3、9.4、2.9,PPR分别为20.3%、10.3%、3.8%;机采法制剂组均明显高于手工制剂组(P<0.01)。机采制剂组输注无效率10.58%、输血反应发生率3.02%,手工制剂组相应为32.90%及11.61%,机采组虽都明显低于手工组,但两组均达到较好的临床止血目的,组间无差异。结论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制剂能更有效地提高血液病患儿的血小板值,减少其血小板输注无效及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为了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曲古抑菌素(TSA)对K562细胞和HL-6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它们同全反式维甲酸(ATRA)之间的协同效应,采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集落抑制试验等方法观察VPA,TSA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不同浓度或不同组合条件下对HL-60细胞和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细胞化学染色、分化抗原检测、细胞周期测定、联合NBT与MTT还原试验计算A(NBT)/A(MTT)值等方法分析细胞的分化或凋亡特点.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体系中,VPA对HL-60细胞的IC50值低于对K562细胞的IC50值.ATRA能明显增强VPA、TSA对HL-60细胞以及VPA对K562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HL-60经VPA处理后出现粒系表型,NBT还原率增加,CD11b表达增强,而K562细胞未显示分化迹象.结论:VPA和TSA抑制HL-60细胞增殖,VPA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这些作用均能被ATRA增强;VPA和TSA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弱,不能诱导K562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