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床前纤维支气管镜在ICU危重患者的应用。方法:对62例ICU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肺泡灌洗,并对其痰标本的阳性率、吸痰量的改变、胸片复查变化以及血气分析和血细胞分析指标的变化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经纤维支气管镜取痰标本痰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痰培养标本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后,24 h复查血气分析和血细胞分析,其中pH、PaO2、PaCO2、SaO2、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各项指标有明显好转,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床前纤维支气管镜在ICU危重患者的应用是有效的、安全的,可大大改善危重患者的各项指标,有利于患者健康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不同呼吸机模式在重症肌无力危象中的应用.方法 将49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压力控制通气模式)、B组(容量控制通气)、C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对比3组患者在呼吸机使用前5分钟、使用后1h、使用后24 h的心率、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情况及上机时间.结果 3组治疗前心率、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各指标均明显改善,且C组与其他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上机时间、留置ICU时间均短于A组、B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在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B超引导下动脉穿刺置管在ICU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160例休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直接动脉穿刺置管法(触摸法),实验组采用床旁B超引导下动脉穿刺置管法,记录两组的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所需时间以及穿刺后有无出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93.8%),平均穿刺次数较少(1.060±0.332),平均穿刺时间缩短(7.740±4.147),穿刺并发症减少(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休克患者在床旁B超引导下的动脉穿刺置管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和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糖升高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采集近一年来48例血糖升高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检测分析.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糖升高与患者发病前血糖控制情况及脑梗塞病情程度相关.结论:高血糖影响脑梗塞患者预后,胰岛素治疗对控制患者血糖,改善预后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5.
脑中风急性期高血压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是脑中风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在中风过程中血压起重要的作用 ,中风急性期对血压的有效控制是救治中风的基本原则之一 ,血压能否调整在一个合理水平在很大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 ,中风后特别是急性期患者血压的控制程度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理论上 ,脑中风后降血压可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 ,减轻脑水肿 ,以及减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 ,但降压不当有可能导致脑灌流不足 ,使脑缺血加重[1] ,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存在过分强调降压的作用 ,而忽略其对患者的不利影响 ,因血压处理不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死亡的病例常有发生 ,我们认为无论对缺血性中风和…  相似文献   
26.
27.
28.
目的 探讨和分析少见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以期提升临床相关学科领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研究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要点,同时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最新诊疗进展予以系统性讨论。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男性10例(66.67%),女性5例(33.33%),年龄62(32~79)岁,禽类接触史14例(93.33%),基础疾病史8例(53.3%),转化为重症肺炎5例(33.33%)。15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正常8例(53.3%),WBC升高5例(33.3%),WBC减低2例(13.3%);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正常9例(60.0%),减低6例(4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s,NE)升高13例(86.7%);所有患者(100.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显著升高;13例(86.67%)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升高;12例(80.0%)患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11例(73.33%)肝功能异常;8例(53.33%)肾功能异常;6例(40.0%)凝血功能异常;13例(86.7%)电解质紊乱。此外,11例(73.33%)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不同程度血氧分压降低,8例(53.33%)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低于300 mmHg,4例(26.67%)患者无明显呼吸困难,未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已完善经支气管镜检查,并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rolar lavage fluid,BALF)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检出的病原体除鹦鹉热衣原体外,所有患者均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15例患者均已完善肺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影像学检查,单侧肺部实变7例(46.67%),双侧实变8例(53.33%);9例(60.0%)患者伴有胸腔积液,部分患者可以表现出多种影像学表现,包括实变影、磨玻璃影、团块样实变影、反晕征、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等。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在确诊后均予规范抗感染治疗,其中5例重症肺炎患者中2例患者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治疗,所有患者均未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平均住院日为13.9 d。本研究所有患者未见死亡,均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重症化,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予mNGS检测可精准确诊,早期予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爆发已经三年有余,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防联控机制组颁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十条”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进入新阶段。新冠病毒感染者短期内迅速暴增,医疗卫生系统面临严峻挑战。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作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本区域抗疫救治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医院积极应对新冠病毒感染和救治危重症患者,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全力做好新阶段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文章通过医院在新冠病毒感染救治中的应对策略,总结了一定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低能量智能双相波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电复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相波组和双相波组行电复律,对比分析二组一次电复律的成功率、三次电复律的成功率,一次电复律后有效节律的恢复率;电复律成功后4 h测定血肌钙蛋白I及复律成功后心电图变化,评价二组患者心肌的损伤程度以及电复律时患者疼痛程度、电复律部位皮肤灼伤情况。结果:二组一次电复律的成功率(双相波组82.3%VS单相波组61.5%,P〈0.01)、三次电复律的成功率(双相波组91.2%VS单相波组86.5%,P〉0.05)、一次电复律后有效节律的恢复率(双相波组66.2%VS单相波组44.2%,P〈0.05)。二组电复律成功后4 h血肌钙蛋白I水平,双相波组显著低于单相波组(P〈0.01),双相波组电复律对心电图影响及皮肤灼伤情况好于单相波组。结论:双相波组电复律效果优于单相波组,使用低能量智能双相波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电复律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