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了解正常人与献血员血液流变学的特点,我们于1996年元月—3月进行了献血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液流变学的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组 献血员组:选择反复献血者50例,男18例,平均年龄28.67岁,女32例,平均年龄31.13岁,年龄均在24—40岁之间。 正常对照组: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男21例,平均年龄在28.19岁;女29例,平均年龄31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peroxiredoxin I 在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精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实验 组为26名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选取15名有生育史且精液分析各参数正常的男性为对照组,收集新鲜精液。应用鲁 米诺化学发光法检测精浆中ROS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peroxiredoxin I在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及对照组精子 中表达的差异。结果:1)实验组精浆ROS水平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精浆ROS 水平与前向运动精子活动率呈负相关(r=–0.777,P<0.01)。2)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peroxiredoxin I的表达显著低 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精子peroxiredoxin I含量与精浆ROS水平也呈负相关(r=–0.474,P<0.01)。3)两组患者精子 peroxiredoxin I的含量与前向运动精子活动率呈正相关(r=0.779,P<0.01)。 结论: 精子中peroxiredoxin I表达下降可能是 引起特发性弱精子症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水平ROS可能是引起特发性弱精子症精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3.
正产后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PPH)指顺产后阴道流血量超过500 ml,剖宫产后出血量超过1 000 ml。产后出血是围产期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对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研究显示使用纤维蛋白原治疗产后出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本文仅就纤维蛋白原与产后出血的关系作一综述。妊娠期间纤维蛋白原改变妊娠期间各种凝血因子除血小板、Ⅺ及外,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34.
病历摘要患者女,32岁,体质量63 kg,身高159 cm.因剖宫产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6d由外院急诊转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患者于6d前因宫内孕40周、胎儿窘迫、羊水Ⅲ度污染于外院急诊行剖宫产术,娩出一健康男婴.胎儿娩出后出现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术后2h行开腹探查术,手术出血达5120ml,出现失血性休克,血压最低75/50 mm Hg(1 mm Hg=0.133 kPa),先后输入晶体液4550 ml,胶体2500ml,悬浮红细胞16 U,血浆11 U,血小板1U,纤维蛋白原7 g,并应用多巴胺,血流动力学逐渐稳定,但出现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进行性下降,伴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出现肉眼血尿、少尿、对速尿反应差,凝血功能异常.考虑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病情危重转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南海区2006—2009年麻疹流行病特征,提出麻疹控制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运用Excel200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南海区2006~2009年共报告麻疹117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5.46/10万。发病年龄分布以学龄前儿童和成人为主。病例中学龄前儿童占61.64%,成人占27.62%。麻疹发病季节以4-9月为发病高峰期。结论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南海区麻疹控制工作难度加大,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加强免疫和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策略。  相似文献   
36.
采用浸渍法测定致倦库蚊幼虫的LC50。结果东山区,海珠区,芳村区,荔湾区,越秀区及天河区各采集点致倦库蚊幼虫LC50分别为0.0067ppm,0.0091ppm,0.0072ppm,0.0111ppm,0.0081ppm,0.0130ppm;与致倦库蚊敏感品系相比,对溴氰菊酯抗性比分别为13.1倍,17.8倍,14.1倍,21.8倍,15.9倍,25.5倍。表明广州市区致倦库蚊对溴氧菊酯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价我国住院患者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Acinetobacter baumannii bacteremia,ABB)的死亡率,为临床治疗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建库至2018年1月31日间发表并报道了ABB预后(死亡)情况的研究文献。应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研究质量评价准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软件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34篇文献,总样本量为2 994例,ABB患者整体合并死亡率为42%(95%CI:37%~48%),其中明确为医院获得性ABB的患者死亡率为41%(95%CI:32%~50%);亚组分析显示:ICU患者ABB合并死亡率为52%高于非ICU患者的46%(P0.001);MDRAB、CRAB、XDRAB导致的血流感染患者合并死亡率分别为50%、40%、69%高于非耐药菌感染的患者(P0.001)。结论我国住院患者ABB死亡率较高,需要重视ICU患者管理,减少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产生和感染。  相似文献   
3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溶血磷脂酸 (LPA)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 ,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 ,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5 39± 1 32mol/L ,脑梗塞组溶血磷脂酸次之 4 31± 1 13mol/L ,对照组溶血磷脂酸 2 13±0 6 7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疑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 ,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患者妊娠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建库至2017年4月发表的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3篇,累计病例1 885例。Meta分析显示:年龄、r-AFS分期、不孕病程、不孕类型、输卵管阻塞、辅助生殖、GnRH-a药物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各因素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1.66(1.27,2.17)、3.21(1.61,6.42)、1.75(1.00,3.05)、2.08(1.50,2.88)、6.77(2.85,16.10)、0.22(0.09,0.51)、0.38(0.28,0.52)。结论年龄大、r-AFS分期高、不孕病程长、继发不孕、输卵管阻塞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辅助生殖、术后使用GnRH-a药物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0.
患者女,21岁,有甲亢病史半年,一直在家中服用他巴唑治疗,10 mg/d,3次/d,服用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正常,中间未复查血常规及作T3、T4、TSH检查.因咽喉部疼痛、发热2天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体温40.3℃,两侧扁桃体Ⅰ°肿大脓性渗出,WBC 3.5×109/L.给予青霉素钾盐、丁胺卡那抗感染治疗,停用他巴唑,经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收入住院.此病人发病以前未曾服用氯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平时也未接触过X线.查体:T 39℃,P 98次/分,BP 16/6kPa,R20次/分,神志清晰,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Ⅰ°肿大伴脓性渗出,无突眼,甲状腺Ⅰ°肿大,可闻及血管杂音,心、肺、腹正常.辅助检查:胸片正常.B超:肝、胆、胰、脾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