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90篇 |
眼科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国藏族和汉族儿童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国藏族和汉族8~18岁儿童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名8~18岁的藏族和汉族儿童少年,各年龄各民族各性别为20人左右,由英国IDS公司生产的酶标试剂盒测定3月底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2.8±3.0)岁,男、女生血清25(OH)D浓度平均为(38.7±17.2)nmol/L和(31.3±16.6)nmol/L。血清25(OH)D浓度与民族无关,而受年龄的影响,且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维生素D缺乏率(血清25(OH)D﹤25nmol/L)分别为22.5%和48.3%,女生高于男生(χ2=45.9,P﹤0.01)。[结论]我国8~18岁藏族和汉族儿童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受年龄和性别影响,冬春季交替时维生素D缺乏率较高。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了解超重和肥胖学龄儿童代谢综合征流行特征,探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为代谢综合征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成都市2所小学261名超重和肥胖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检测血糖及血脂等指标,分析儿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结果 儿童代谢综合征总患病率为11.49%,超重组患病率为6.83%,肥胖组患病率为19.00%;儿童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血浆三酰甘油(TG)及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率分别为92.34%,21.07%,0.77%,39.08%和3.45%.结论 代谢综合征在超重和肥胖儿童中高发,其严重程度随着肥胖程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3.
成都市学龄儿童身体活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总体身体活动模式特点及问题,为科学指导儿童身体活动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两所小学4~6年级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况调查收集其近1周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职业性身体活动、静坐活动、上下学交通方式及睡眠等信息,分析和评价儿童总体身体活动模式及性别年级差异.[结果]儿童最常见的活动类型为球类、跑步、散步;活动充足率为81.8%;参加体育训练率为45.2%;平均静坐活动时间为2.9h/d,71.7%儿童的静坐活动时间大于2 h/d;步行上下学比例为53.3%;51.7%儿童睡眠不足.身体活动模式存在性别年级差异.[结论]成都市学龄儿童身体活动模式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94.
成都市婴幼儿营养补充剂应用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婴幼儿营养补充剂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成都市两个社区257名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营养补充剂使用相关信息和家庭基本情况,分析影响营养补充剂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婴幼儿营养补充剂总使用率为87.5%,各类营养补充剂使用率依次为维生素D 76.3%、维生素A 75.5%、钙33.5%、锌16.3%、铁3.9%;除铁制剂外,不同月龄组间婴幼儿营养补充剂使用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月龄增加钙、锌使用率呈上升趋势,维生素D和维生素A在6~11月龄段使用率最高;营养补充剂使用分别与家长对婴幼儿期营养重视程度(OR=0.186,P<0.05)和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OR=2.317,P<0.05)有关。结论成都市婴幼儿营养补充剂使用已较普遍,需加强专业指导以保证营养补充剂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居民营养补充剂的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6区县居民各种营养补充剂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539名营养补充剂使用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各类补充剂的使用情况.结果 北京市营养补充剂使用人群中,45岁及以上者占72.9%,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者占63.7%,经医生推荐者仅占20.5%.所使用的营养补充剂中含矿物质成分的占47.6%,含脂溶性维生素占42.3%.使用营养补充剂持续时间达6~11个月和1年及以上者分别占13.9%和44.2%.每人营养补充剂的月消费总额中位数为28元.结论 营养补充剂使用者在选择和使用营养补充剂时缺乏专业指导,使用的合理性及健康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6.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腰围、臀围、腰臀围比和腰围身高比水平及年龄性别特征,探讨其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拍取成都市城区两所小学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其腰臀围比、腰围身高比,并对各指标进行描述性及相关分析。[结果]儿童腰围和臀围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大干女生(P〈0.05);腰臀围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男生大于女生(P〈0.05);腰围身高比有随年龄增加降低的趋势,男生大于女生(P〈0.05);腰围和臀围分别与身高、体重均呈明显正相关,腰臀围比与身高呈负相关(男生r=-0.116,P(0.05,女生r=-0.442,P(0.05),腰围身高比与体重呈正相关(男生r=0.532,P〈0.05,女生r=0.198,P〈0.05)。[结论]该市学龄儿童腰围、臀围和腰臀围比均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腰围和臀围均与其身高、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和评价营养教育扑克牌在城市社区居民营养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新型的社区营养教育模式.[方法]根据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3个社区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扑克牌教育组、普通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两个教育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营养教育方式,为期6个月.[结果]营养教育后3组之间营养知识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扑克牌教育组营养知识分明显高于普通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普通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态度分及行为分在3组之间和各组教育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教育扑克牌作为一种新型的营养教育方式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营养健康知识水平行之有效,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调查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状况及其性别差异,探索各种不同运动类型对骨骼健康指标的影响.方法 于2009至2010年期间在成都市不同城区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4所幼儿园,再分层随机选取397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体力活动状况与骨量的调查.采用超声骨质分析仪测定幼儿骨量,家长填写体力活动问卷的调查方法测定幼儿园外时间体力活动水平.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各种运动类型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在运动类型方面,男生园外跑步和武术运动时间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2.84,P<0.05).女生平均每天舞蹈、跳绳和劳动的时间分别为0.78 h、0.08 h和0.22 h,大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3.43、-1.92,P<0.05).女生每周运动总时间和单位体重每周运动消耗能量分别为7.29 h和127.57 kJ,大于男生的6.51 h和113.85 kJ,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2.04,P<0.05),静息体力活动调查显示,男女生每天睡眠时间和每周看电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0、0.520,P>0.05);每周平均电子游戏时间和玩电脑时间,男生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0、2.510,P<0.05).儿童骨量与中重度体力活动和跳跃运动标准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184和0.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骨量主要受到中重体力活动和跳跃运动的正面影响,应加强运动干预,并适度增加专业训练的运动项目比重. 相似文献
99.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并比较昆明市城、乡6~24月龄婴幼儿出生早期喂养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改善昆明市婴幼儿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昆明市城、乡6~24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昆明市城、乡6~24月龄婴幼儿早期喂养问题突出,且城乡差异显著。1)6月龄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城、乡分别为42.1%和57.0%;2)婴儿出生后开奶时间晚,城、乡分别有44.2%和57%的婴幼儿开奶时间超过出生后24h;3)婴幼儿出生后第一口食物是母乳的比例很低,城、乡分别为22.5%和10.9%;4)出生后婴儿吃的第一口食物主要是配方奶粉(城市占43.8%)和糖水(农村占49%);5)过早(≤4月龄)添加辅食现象普遍,且城市早于农村等。结论昆明市婴幼儿早期喂养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农村地区。及时、准确、全面地对喂养人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孕早期膳食血糖负荷(GL)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成都市某三甲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1 462名孕8~14周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孕早期摄入的食物种类及数量。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及国际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值表(2008)确定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值,根据食物GI值及其平均每日摄入量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计算膳食GL及主食GL。于孕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诊断GDM。按照四分位数分别将膳食GL及主食GL由低到高分为4组(Q1~Q4),采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膳食GL及主食GL与GDM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孕早期每日膳食GL和主食GL分别为145.70(113.23~180.85)和121.05(89.08~155.70),米类和薯类GL分别为73.14(43.89~107.50)和3.43(0.00~9.84)。调整年龄、孕前BMI等混杂因素后,log-binomial回归分析显示,膳食GL在Q3、Q4组孕妇GDM发生风险均较Q1组增加(RR=1.47,95% CI:1.20~1.80;RR=1.31,95% CI:1.04~1.64);主食GL在Q3、Q4组孕妇GDM发生风险均较Q1组增加(RR=1.28,95% CI:1.04~1.58;RR=1.27,95% CI:1.02~1.60);米类GL在Q3、Q4组孕妇GDM发生风险均较Q1组增加(RR=1.30,95% CI:1.06~1.59;RR=1.28,95% CI:1.03~1.59);薯类GL在Q4组孕妇GDM发生风险较Q1组增加(RR=1.30,95% CI:1.09~1.54)。未发现面类GL和杂粮GL对GDM发生风险有影响。结论 孕早期膳食GL与GDM发生有关,膳食GL较高尤其是米类及薯类GL较高可能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