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患者,男,64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猝倒2^+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于2年前反复出现发作性眩晕,常在行走过程中出现猝倒,无意识丧失,约1~5分钟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头颅MRI示左枕叶皮质、右颞叶底部内侧、左基底节及侧脑室前角旁可见多发小片状或腔隙状长T1、长T2的梗死灶,脑干和小脑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相似文献
43.
卒中单元简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宪容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55-57
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是指有组织地管理脑卒中住院病人.现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表明,目前脑卒中治疗的最有效措施是卒中单元.本文就卒中单元的实质、分类、组成等要素进行简单介绍,以促进对卒中单元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44.
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 CR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 - CRP)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血栓心脉宁片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45例,疗程28 dc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为(27.20±2.20) μmol/L和(26.59±1.34) μmol/L,而治疗后分别为(10.50±1.10)μmol/L和(15.21±1.17)μtmol/L;治疗前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20.88±3.09)mg/L和(21.23±3.22)mg/L,而治疗后分别为(10.29±0.98) mg/L和(15.21±1.17) mg/L.两组治疗后Hcy、hs - CR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相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 - CRP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45.
本文综述了中枢神经系统囊虫病特别是脑囊虫的概念,常见症状、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及近期的研究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囊虫病的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系统评价高压氧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BSCO、CENTRAL、CBM、CNKI和VIP等数据库,全面收集高压氧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2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2个RCT,822例患者,均为非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压氧(HBO)组抑郁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MD=4.82, 95%CI(3.12, 6.52)],但漏斗图提示发表偏倚大。剔除3篇文献行敏感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仍提示HBO组抑郁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MD=3.91,95%CI(3.35,4.47)]。有2个试验报道了不良事件,主要是头晕、心悸、轻度耳痛、耳鸣等,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基于当前证据,高压氧对卒中后抑郁的HAMD评分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且尚无严重不良反应。受纳入研究数量与质量限制,有必要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6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及对照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运动组每天给予平衡、抓握、行走等运动训练,对照组置于普通笼内自由活动。在术后第3、7、14和21天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并断头取脑组织制成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测定脑组织中MMP-9的水平。 结果运动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在第3天最低,第21天评分最高;2组比较,除第3天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第3天MMP-9蛋白及mRNA有少量的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对照组MMP-9表达在第3天最高,第7天显著下降至最低值;MMP-9蛋白的表达与其mRNA表达变化一致。2组第3天、第7天MMP-9蛋白和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4天、第2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运动训练能抑制MMP-9的表达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中期MMP-9的表达增加,并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推测可能与组织重构和血管修复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48.
卒中后,大脑皮质功能会发生可塑性变化,其中不仅涉及神经干细胞的激活、突触功能的重建、损伤部位周围及病灶对侧相应区域的功能变化、神经生物活性因子释放等结构可塑性,同时还包括功能可塑性,即卒中后患者通过合理的学习和训练后脑功能可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我们拟结合相关研究的成果对卒中后大脑可塑性进行回顾,以期对卒中的康复治疗和预后观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及支架置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3例经MRI或CT确诊的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全部行DSA检查;对符合手术指征的11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支架组),另12例接受常规治疗(保守组);全部患者随访6-12月.结果 23例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除1例无动脉狭窄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且动脉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和"盗血"现象的出现存在一定关系(P<0.05);支架组术后即刻动脉狭窄改善90%以上.头晕症状和"盗血"现象消失:随访6-12月后,支架组新增的临床症状、"盗血"和动脉狭窄明显少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存在一定关系:支架置入术对颈动脉狭窄的改善及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预防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CTP)观察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的影响.方法 对41例幕上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5 h~14 d同步行头颅CT平扫和CTP检查,观察时间、血肿体积、水肿范围、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同步平均动脉压(MBP)对脑出血患者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和这种血液动力学变化与脑出血患者SSS相关性.结果 (1)血肿周围水肿带内、水肿带外(距离水肿边缘1 cm内)、同侧皮层区间不同病理区域脑血流量(分别为CBF1、CBF2、CBF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CBF1、CBF2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334,P=0.035),与CBF3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7,P=0.870;r=0.142,P=0.383).另外水肿带内CBF1和脑血容量(CBV1)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803,P=0.000),但与达峰时间(PT1)无相关关系(r=-0.52,P=0.752).(2)CBF1的下降程度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范围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501,P=0.001;r=-0.589,P=0.000),与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MBP无相关关系(r=0.141,P=0.386;r=0.014,P=0.930).(3)血肿周围灌注损伤范围(参数图灌注缺损范围-血肿范围,此范围内的CBF<20mL/100 g·min)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范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449,P=0.003;r=0.645,P=0.000),与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MBP无相关关系(r=-0.047,P=0.769;r=0.141,P=0.378).(4)脑出血患者同步的SSS与血肿体积、血肿部位、CBF的下降程度、CBV的下降程度呈相关关系(r=-0.418,P=0.007;r=0.542,P=0.000;r=0.376,P=0.017;r=0.312,P=0.051),与血肿最大平面的灌注缺损范围、水肿范围无相关关系(r=-0.283,P=0.073;r=-0.163,P=0.308).结论 (1)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带内、外及同侧皮层血流减低均降低,但趋势不一致.(2)血肿周围水肿带内存在着缺血性损伤(CBF<20mL/100g·min),其范围和程度均血肿大小、水肿范围有关,随时间波动变化,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3)出血部位、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带内脑灌注水平影响脑出血患者的SS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