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方法。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塞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 cm ×4 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 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辅助检查客观指标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5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未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于移植后第3天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2.
目的:探讨常见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29例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5例,女4例,年龄年龄21~34岁,平均28.7岁;其中外伤所致6例,白塞病累计血管2例,介入等医源性4例,毒品注射17例;上肢桡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27例,损伤部位单纯动脉修补2例,瘤体清除加动脉结扎5例,瘤体清除加动脉修补3例,瘤体清除加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19例。结果:术后除1例毒品注射患者毒瘾复发再次注射导致中毒死亡外,其他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术后随访未发生肢体严重缺血导致截肢病例。结论:假性动脉瘤起因较多,治疗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以保证患者生命及肢体为原则,对感染等致瘤体的处理方法尚需进一步探索及研究。  相似文献   
193.
目的 评价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临床短期疗效.方法 本组35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50~81岁,中位年龄为69岁.Rutherford-Becker分级Ⅰ级6例,临床表现为中度以上间歇性跛行;Ⅱ级10例,临床表现为缺血性静息痛;Ⅲ级19例,为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坏疽.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肢CT三维重建(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测定1、3、6和12个月患肢踝肱指数(ABI).结果 35例患者53侧肢体共60支膝下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其中51支动脉通过球囊扩张得以开通,PTA成功率为85.0%.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32例患者单位时间步行距离和固定距离步行时间均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ABI为0.65,与术前(0.4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患者因左侧腹部包块术后1月入院.入院查体见左上腹有一约15 cm的手术疤痕,切口旁有一引流管;入院前1月,在当地医院因体检发现左上腹部有一约10 cm×9 cm的囊性包块.诊断为脾假性囊肿,在全麻下行了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囊肿来自肾脏,故用无水乙醇处理囊壁后放置引流管后关腹.术后引流液约400 mL/d,故转入本院.入院后,行KUB+IVU检查见左肾盂肾盏向下外翻转,犹如低垂的花朵;引流管造影检查示:囊腔向下延伸至盆腔,膀胱未见显影.考虑诊断为肾输尿管重复畸形伴重度肾积水,术中探查见左侧重复肾双输尿管伴全程扩张积水,故行上位肾及相应输尿管切除术.术后8 d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9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对血清可溶性Fas(souluble Fas,sFa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进行前瞻性试验,微生态制剂干预试验。120例患者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成口服思连康(治疗组)60例,不服思连康(对照组)6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LPS、sFas、TNF-α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CHB组血清LPS、sFas、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789,t=2.845,t=2.911,P均<0.05);CHB轻度组血清LPS、sFas、TNF-α水平明显低于中度、重度组(t=2.011,t=2.145,t=2.278,t=2.298,t=2.310,t=2.245,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LPS、sFas、TNF-α、ALT、TB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031,t=2.215,t=2.178,t=2.198,t=2.410,P均<0.05),治疗组治疗前后LPS、sFas、TNF-α、ALT、TBi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t=2.653,t=2.536,t=2.9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