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曹隽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08-309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配对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化疗,治疗组采用同样化疗外予康复新液口服,20mL/次,3次/日,连用14天,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为53.3%,总有效(OR)率为79.9%,对照组CR率为46.7%,OR率为76.7%,两组CR率、O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损害、感染发生率、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较好,能提高AL化疗后的免疫功能,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有助于患者机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42.
曹隽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239-240
目的了解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在各种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思路,提高诊断及治疗效率,避免误诊或漏诊。方法对我院确诊的192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在各病因中的比例依次位列前三位,在病因中共占7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相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共占30%。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较多且复杂,临床诊断时应特别注意最常见的前三种病因,同时也要留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相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等病因,提高诊断及治疗效率,避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治疗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2个)2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初次手术年龄3.0~7.5岁,平均4.2岁.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局部后凸角、矢状面平衡变化;测量并比较胸椎(T1 ~T12)及脊柱高度(T1~S1)变化.结果 随访时间36~156个月,平均86.1个月.22例共51个半椎体,手术切除41个;平均每例有2.3个半椎体,平均切除1.9个;平均每例固定3个节段.术后侧凸Cobb角12.6°±7.2°明显小于术前45.8°±12.7°,侧凸矫形率为72.5%;术后局部后凸角11.2°±7.5°明显小于术前23.6°±18.0°,后凸矫形率为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冠状面平衡由术前(14.0±6.7)mm降至术后(8.5±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高度术前为(18.5±1.9)cm,末次随访时增至(24.4±3.0)cm;脊柱高度术前为(29.3±3.7)cm,末次随访时增至(38.7±4.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于3.0~7.5岁儿童双侧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畸形,后路选择性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效果较好,同时可维持躯干整体平衡,保留脊柱生长潜能.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初步评估应用超声骨刀(ultrasonic bone curette,UBC)辅助截骨矫形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发半椎体畸形患儿资料。为控制信息偏倚,选择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的病例,符合标准的病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UBC切除半椎体分为UBC组和非UBC组,其中UBC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23~67个月(平均36. 0±7. 7个月);非UBC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2~68个月(平均40. 2±8. 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min)、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手术前后红细胞计数(1012/L)及血红蛋白(g/L),并统计胸膜、神经根、硬膜、脊髓损伤情况,计算术后红细胞计数下降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率、脊柱侧凸矫正率。结果 UBC组与非UBC组相比,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1. 301,P0. 05),UBC组术后红细胞下降率明显低于非UBC组(t=2. 279,P 0. 05),UBC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率显著低于非UBC组(t=2. 367,P 0. 05),两组脊柱侧凸矫正率无统计学差异(t=0. 569,P 0. 05)。两组各出现1例胸膜损伤,均未出现神经根、脊髓及硬膜损伤。结论在治疗儿童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方面,应用超声骨刀截骨与传统截骨方法在矫正效果、手术时间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双环醇预防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初治非M3型AML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BI75(双环醇75mg口服,n=50)、BI150(双环醇150mg口服,n=50)及阿托莫兰组(2g/d,n=50)。分别于中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前、化疗后7、14d对肝功能指标进行监测,共监测3个疗程。[结果]阿托莫兰组在3个疗程中,其预防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的疗效均低于BI150及BI75组;此外,从第2疗程起,BI75的DILI发生率即明显高于BI150组,且随疗程次数的递增,这种差异性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此外,大剂量阿糖胞苷相关性DILI患者年龄较大(约半数为50~59岁)、且多发生于接受2~3次大剂量阿糖胞苷者(83.86%)。[结论]双环醇可有效预防大剂量阿糖胞苷所致的DILI,而150mg/d较75mg/d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6.
丁倩  曹隽  肖仕珊  黄竹筠 《贵州医药》2013,37(6):521-52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10万。由于其患病年龄大、缓解率低、复发和难治率高,因而目前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肿瘤是当今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硼替佐米是一种靶向抗骨髓瘤药  相似文献   
47.
正先天性脊柱侧弯是指由于椎体先天发育异常导致的脊柱侧向弯曲畸形,发病率为0. 5‰~1‰,占所有脊柱侧弯的10%左右~([1,2])。先天性脊柱侧弯中,椎体先天发育异常(包括椎体形成异常和椎体分节异常)主要与基因或环境因素有关~([3])。新生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症状不明显,但随着患儿年龄增长,相关症状会逐渐明显并不断加重~([4])。先天性脊柱侧弯的进展速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包括发病时  相似文献   
48.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I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1].PIE具有发病率高、漏诊及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2],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本文报道一例因地震致多发伤3周后并发PIE.  相似文献   
49.
背景:后路半椎体切除已经成为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常用方法,但对于10岁以下儿童,何时行半椎体切除尚无定论.目的:探讨10岁以下儿童脊柱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合适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于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的104例患儿资料,其中男51例,女53例...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应用于80 kV低剂量儿童胸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4例因脊柱侧弯治疗后复查的患儿资料,所有患儿接受脊柱CT检查,扫描电压80 kV,固定管电流50 mA。对所得胸部图像采用MBIR重建(观察组)。所有患儿术前脊柱CT检查,扫描管电压120 kV,对所得胸部图像采用滤波反射投影(FBP)重建(对照组)。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由2名医师采用1~3分制,评价图像主观噪声及肺组织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测量左心室最大层面的肺野、背部肌肉的噪声值,并计算肺野的SNR及CNR。并记录两次检查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观察组主观噪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肺野噪声降低40.36%,SNR提高72.37%,CNR提高78.69%,CTDIvol降低66.5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80 kV低剂量儿童胸部CT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