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6篇
临床医学   17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对脊髓损伤患者中枢性疼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综合组(2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米替林、卡马西平止痛药物,综合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结合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综合组患者HAMD[(10.6±5.8)分]、VAS[(3.3±1.6)分]较对照组低,MBI评分[(75.0±11.6)分]高于对照组[(65.1±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可以有效减轻抑郁和中枢性疼痛症状,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短波配合冷敷对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2例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后立即给予冰袋冰敷及超短波安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冰敷治疗后给予无热量超短波治疗。治疗前后比较膝关节肿胀度、疼痛及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4周后,2组膝关节肿胀度和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膝关节主动及被动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配合冷敷能有效增强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共20次。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MEP潜伏期及CMCT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针刺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P0.05),MEP潜伏期和CMCT均显著短于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P0.05)。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传统巨刺法比较,基于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可以更好地调节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显著提高其运动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1(CEA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POP)患者骨密度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86例PO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血清CEACAM1、IGF-1水平、骨密度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MD),BMD与同族、同性别年轻人峰值骨量比(T-score),BMD与同族、同龄人峰值骨量比(Z-score)],分析血清CEACAM1、IGF-1水平与BMD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EACAM1、IGF-1水平为(5.75±1.88)pg/ml、(161.15±55.36)μg/L,低于对照组的(9.81±2.06)pg/ml、(181.25±52.3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腰椎、股骨颈BMD、T-score、Z-score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EACAM1、IGF-1水平与腰椎BMD呈正相关(r=0.682、0.708,P0.05);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723、0.669、P0.05)。结论 POP患者血清CEACAM1、IGF-1水平下降且下降程度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可为临床诊断、评估POP程度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贴扎疗法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2组治疗均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4周后,采用Villalta量表、VAS评分及下肢周径差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及4周后,2组Villalta评分、VAS评分及下肢周径差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趋势(均P0.01),且观察组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肌内效帖布贴扎疗法可以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近期临床症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16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对照组肩、手及下肢Brunnstrom评分、MBI评分[分别为(62.07±20.19)分和(50.05±17.53)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6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对照组偏瘫侧屈腕肌Ashworth评分[分别为(0.38±0.45)分和(0.71±0.61)分]及踝跖屈肌Ashworth评分[分别为(0.47±0.40)分和(0.79±0.61)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期脊髓损伤(SC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发病1周内即入院的脊髓损伤患者49例,根据下肢静脉彩超的表现,将其分为伴DVT组(9例)和不伴DVT组(40例)。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是否合并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有无肿瘤病史、既往有无吸烟史、是否合并下肢骨折、有无气压治疗、是否早期康复干预、是否预防性抗凝治疗、有无静脉置管史、有无手术、有无输血史、下肢肌力、发病至转入康复科时间等临床因素。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脊髓损伤并发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6.87;95% CI 1.09~43.22)和未进行气压治疗(OR 12.47;95% CI 1.09~142.36)与早期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并发DVT有关(P<0.05)。 结论女性和未进行气压治疗是早期SC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另外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看相同动作视频时进行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观察、对比2组患者相应脑功能区激活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9.88±4.62)分]及MBI评分[(72.19±9.6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大脑初级运动区(M1)、运动前区(PMC)及辅助运动区(SMA)激活体素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M1、PMC及SMA区激活体素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功能重组,从而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颈椎稳定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颈椎功能和姿势矫正的影响。方法: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及理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椎稳定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颈痛强度评分(VAS)和颈椎残疾指数(NDI)对2组患者的疼痛、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定;测量颅椎角(CVA)评估头部前倾角度;通过颈头移位试验评估颈椎关节位置感。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VAS、ND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CVA显著增加(均P<0.05),观察组颈椎向前、后、左、右运动的复位位置差值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5),对照组向前、后、右运动的复位位置差值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的VAS、NDI、CVA及颈椎向前、后、右运动的复位位置差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颈椎稳定运动训练可改善颈椎病患者的关节位置感,矫正头部前倾姿势,减少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