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CT值变化率在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Oastrol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T早期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探索结合长径及CT值变化率后的Choi标准在临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至2008年1月,我院175例伊马替尼治疗复发转移性GISL息者,其中26例有中短期(2~6个月)连续GT复查者纳入研究。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长径线及最大层面静脉期强化CT值,按照Choi标准要求(≤5灶/脏器,≤10灶/例)累加并平均得到病例长径及CT值均值。计算治疗前后长径及GT值变化率。全部病例根据Choi标准划分为有缓解组(Good Eesponses,Goodg)和无缓解组(Poorgesponses,FoorR)。Kaplan—Meier法比较结合及未结合CT值标准(降低≥15%)对评价肿瘤疗效的差异,评价Choi标准在短期治疗过程中复查病例的应用情况。结果根据Choi标准评价治疗缓解19例,无缓解7例,缓解率73%。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截至2008年1月26例患者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ime to Tumor Progression,TTP)为17.5个月。本组5例出现长径结合CT值变化率后评价为缓解的情况。仅根据长径退缩率≥10%分组得到的TTP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CT值降低率≥15%标准后,分组TTP出现差异(P〈0.01)。首次(基线)CT检查在服药后2个月内患者,应用Choi标准评价缓解和无缓解组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K(P〈0.05)。结论联合CT值变化率与长径退缩率作为指标,可在早期有效评价GIST伊马替尼治疗疗效,更为客观的反映中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例39岁女性,确诊复杂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累及宫颈、两侧宫旁、子宫骶韧带、左输尿管、左卵巢、Douglas凹、直肠阴道膈及阴道,临床表现似晚期宫颈癌。患者以下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和发现宫颈肿物收入院,经宫颈锥切术和腹腔镜检查确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3个月后行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手术和输尿管粘连松解术,有效切除病灶并缓解肾积水,术后2年随访检查未复发。结论: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累及宫颈且与宫颈恶性肿瘤难以鉴别时,应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比较三向扩散敏感梯度与单向扩散敏感梯度肝脏转移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探讨适用于肝脏转移癌的DWI成像方法 .方法 应用1.5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30例胃肠癌肝转移患者(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7.5岁,年龄范围33~73岁)进行常规MRI及DWI成像.DWI序列应用单向扩散敏感梯度及三向扩散敏感梯度分别成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 获取的病灶ADC值及图像伪影、变形程度.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常规MRI及DWI成像.总共对103个病灶进行测量评价.单向扩散敏感梯度DWI能够实现单次屏气全肝薄层扫描;相同参数条件下,三向扩散敏感梯度DWI必须通过分次屏气方法 才能实现大部分肝脏范围扫描.单向与三向扩散敏感梯度DWI获取病灶ADC值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591,P=0.000).单向扩散敏感梯度DWI伪影及变形错位程度总体较三向扩散敏感梯度DWI轻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伪影程度评分比较:F=31.39,P=0.000;变形错位程度评分比较:F=35.01.P=0.000).结论 在现有1.5 T磁共振扫描仪平台上,单向扩散敏感梯度DWI可以实现单次屏气全肝薄层扫描,是适合肝转移癌DWI研究的成像序列.  相似文献   
54.
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初次治疗的4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并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RI正确评估肿瘤浸润深度35例,错误评估8例,诊断准确率为81.4%.MRI对于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层、浸润浅肌层及深肌层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1.9%和93.0%;76.5%,96.2%和88.4%;80.0%,97.5%和95.3%.对于宫颈受累、侵犯浆膜层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7.5%和95.3%;85.7%,97.2%和95.3%;60%,97.4%和93.0%.MRI区分ⅠA、ⅠB、ⅠC期的准确性为82.1%,鉴别深肌层浸润(ⅠC)和浅表浸润(ⅠA+ⅠB)的准确性为92.9%.结论 MRI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有无受累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术前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前 MR 检查中的常用序列包括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增强扫描中临床最常用的 MR 对比剂为钆类对比剂,其常规用于 MR 普通增强扫描、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对比增强 MR 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RA,CE-MRA)等。DWI 近些年来在临床扫描中应用广泛[1],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是 DWI 中的重要量化参数,DWI 通常在增强扫描前完成,但作为常规序列的补充序列,临床工作中有时会遇到需要在增强扫描完成后进行 DWI 扫描的情况[2],例如:在增强完成后才发现病变而希望增加 DWI 序列以提供更多鉴别诊断信息,一些序列设计中为获得足够的延迟扫描时间需要将增强扫描前置,如此也可以节省整体扫描时间等。因此,要确保临床扫描的序列设计方案,以及依赖 ADC 值进行计算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信,必须首先明确钆类对比剂是否影响 DWI,特别是对DWI 中极为重要的量化指标 ADC 存在何种程度的影响。本文仅针对较常应用在临床中的钆类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和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评价采用按像素量化CT值方法鉴别囊实性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39位患者41例卵巢囊实性肿瘤,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良性27例,恶性14例.应用ImageJ软件在增强CT图像上沿肿瘤边界逐层勾画出感兴趣区(ROI),并提取ROI内各像素点的CT值.分别以20、25、30、35、40 HU为囊性及实性成分分界值,得到全病灶内囊性及实性成分的CT量化值,计算不同分界值时2组病例实性成分百分比、实性成分平均CT值及中位CT值. 结果 不同分界值时,恶性组实性成分平均CT值较良性组高(P<0.05).20、25、35、40 HU时,恶性组实性成分中位CT数值较良性组高(P<0.05).仅分界值为40 HU时,恶性组实性成分百分比较良性组高(0.67±0.25 vs 0.47±0.3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区分卵巢肿瘤良恶性,当分界值为40 HU时,卵巢实性成分中位数值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735).结论 将CT值按像素量化有助于确定囊/实性成分,40 HU是较好的分界值,并且所获实性成分百分比及实性部分CT值有助于良恶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扩散成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分析,观察与病灶大小、临床治疗方式及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等方面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行盆腔MRI检查并确诊为宫颈癌的连续病例,符合入组条件者共计105例,均于治疗前行扩散成像,b值=1000 s/mm2.记录病灶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测量其大小,按临床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放化疗组.采用后处理工作站的像素分析软件进行ADC值的测量和计算,逐层划定包括全部病灶的感兴趣区(ROI),记录各区段像素的分布情况,计算平均ADC值(ADCav)和中位ADC值(ADCm),以闭孔内肌作为对照部位.统计分析ADC值与病灶大小、分化程度、临床治疗方式的关系.结果 ADCav(1.128±0.1468)×10-3mm2/s与ADCm(1.083±0.1591)×10-3mm2/s之间呈强相关性(r=0.990),且前者高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个ADC值与病灶横断面长径(a)、最大面积(S)、体积(V)均具有轻度负相关性(r=-0.265~-0.321,P<0.01).手术组病灶的a、S、V均小于放(化)疗组(P<0.01),而ADC值均高于放(化)疗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鳞癌的病灶大小指标及ADC值均未出现差异.结论 宫颈癌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提供形态学以外的信息,与病灶临床病理表现有一定关系.病灶内部ADC值为轻微左移的正态分布,病灶越大其ADC值趋向于越低.体积小且ADC值高的病灶在临床上具有相对多的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ADC值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10月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放化疗过程中不同监测时间点(包括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肿瘤ADC值.以放化疗前肿瘤的临床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以T分期是否降低为标准,分为治疗效果较好的T-降期组和治疗效果较差的T-未降期组.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肿瘤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26例中,T-降期组和T-未降期组分别为12和14例.T-降期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ADC值分别为(1.10±0.13)×10~(-3)、(1.32±0.19)×10~(-3)、(1.35±0.13)×10~(-3)和(1.32±1.0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0,P<0.01).T-未降期组在治疗后第1周ADC值由(1.16±0.16)×10~(-3) mm~2/g升高至(1.23±0.13)×10-3 mm~2/s,升高不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2周ADC值继续升高至(1.30±0.1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3,P<0.01).用治疗后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1.6%作为诊断直肠癌T分期是否出现降期的指标,诊断敏感性为75.O%,特异性为78.6%,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可信区间为0.583~0.964),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结论 ADC值具有作为早期监测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影像学指标的可能性.治疗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变化对于区分放化疗反应性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有效的时间监测点.  相似文献   
59.
MR扩散成像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收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以放(化)疗为治疗方式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放疗开始后2~3周(早期点)、放疗结束时行常规MR成像及b值=1000 s/mm2的扩散成像,于放疗结束点作为判断病灶是否残余的观察点.将病灶分为有、无残余两组.测量计算各病灶体积、平均ADC值,并将早期点的体积变化率与扩散ADC值的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早期点时,宫颈癌病灶体积缩小,ADC值升高,两者变化无相关性,体积缩小幅度比ADC值升高幅度明显(P<0.001).有、无残余两组的体积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但ADC值的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有残余组平均ADC值变化幅度(17.06%)明显低于无残余组(27.03%).结论 ADC值的变化差异可能成为帮助早期判断宫颈癌放(化)疗后病灶是否易于残留的指标.  相似文献   
60.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 1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结果 良性肿瘤 3例 ,恶性肿瘤 15例 ,分为肿块型、肠壁增厚型和混合型。增强扫描后最大强化程度 >3 0Hu 9例(良性 1例 ,恶性 8例 )。强化后密度不均匀 14例 ,密度差值大于 3 0Hu 8例。结论 增强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很大帮助 ,强化后病变密度差值 >3 0Hu者提示恶性可能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