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上颌窦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24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及上颌窦真菌病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上颌窦囊肿24例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底壁、前下壁,怀疑内翻性乳头状瘤行MRI扫描,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无法清除病变,改用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清除病变,随访5个月~2年,头昏、头痛、鼻出血、闷胀、鼻涕倒流、臭味、流鼻涕等症状逐渐消失,其中,有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口发现上颌窦有新生物,清除并行病理证实为复发,其根用电凝吸引器电凝,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35例经鼻内镜随访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黏膜光滑,下鼻道开窗口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创伤小,便于上颌窦内病变的观察和清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82.
目的 为了构建贵州银杏果抗真菌肽基因(GZ-gb)的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BamH Ⅰ和Hind Ⅲ酶切的pMD18-T-GZ-gb和pET32a(+)质粒,纯化回收产物进行反应,将连接产物pET32a(+)-GZ-gb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a后,经菌落PCR、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 表明目的片段成功插入表达载体.结论 pET32a(+)-GZ-gb可以用来制备抗真菌蛋白.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对贵州银杏果抗真菌肽基因(GZ-gb)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方法 通过RNA抽提试剂盒提取贵州银杏果果仁的RNA并以之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银杏果抗真茵肽基因(GZ-gb),经克隆和测序并通过BLAST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公布的序列编码银杏抗真菌蛋白的基因序列(FJ865399)同源性达97%.结论 测出贵州银杏果抗真菌肽基因序列并证明其与GenBank中公布的银杏抗真菌蛋白的基因序列具有同源性,为其具有的中医药“平喘咳,止带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还能为进一步研制新型的抗真菌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4.
蔡德学  ;刘阳  ;魏静  ;曹峰生 《人民军医》2014,(11):1198-120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镇静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接受ICU常规监护和相应治疗,观察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镇静,对照组单用咪达唑仑镇静。观察记录两组镇静前后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aw)、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Ramsay镇静评分和人机顺应性评分,以及镇静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均保持Ramsay镇静评分≥3级时,记录恢复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镇静前BP、PaO2/FiO2、呼吸机参数等指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给药30min后,两组HR、RR和Paw等指标均显著低于镇静前(P〈0.05),观察组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MAP、SpO2等指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镇静12h时两组PaO2/FiO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人机顺应性评分,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恢复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在撤机前停用镇静药,未发生戒断综合征及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可减少人机对抗,改善机械通气效果,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及癌残留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 选择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及癌残留患者 182例,其中采用术后放疗(RT)40例,术后化疗(CT)48例,术后放化疗(RCT)32例,术后未治疗(NT)62例,比较治疗状况对全组及不同病理分期的疗效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3.4%,随访时间满2、3年者分别为88、38例。局部复发率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为22%、Ⅲ级加原位癌为35%、浸润癌为36%(χ2=3.49,P=0.175)。全组RT,CT,RCT,NT的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81%,61%、57%,73%、73%,49%、42%(χ2=13.38,P=0.004),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的分别为100%、100%,77%、68%,100%、100%,60%、45%(χ2=7.09,P=0.069);全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5%、74%,67%、48%,73%、56%,44%、26%(χ2=20.24,P=0.000),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的分别为100%、100%,79%、54%,33%、33%,75%、34%(χ2=9.89,P=0.020),病理分期Ⅰ~Ⅱ期残端阳性的分别为80%、80%,55%、55%,93%、77%,38%、30%(χ2=12.34,P=0.006)。结论 食管癌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和残端阳性均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及残端阳性Ⅰ~Ⅱ期患者推荐采用术后RT,Ⅲ期患者采用术后RCT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6.
曹峰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413-2413
生殖细胞瘤是颅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起源于中线附近,如松果体区、三脑室和鞍上池。新生儿至老年人均可发生,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10至20岁为发病高峰。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迅速发展和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伽玛刀治疗生殖细胞瘤多取得满意疗效,已逐步取代传统治疗手段,成为生殖细胞瘤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食管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临床上罕见,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病例,对本病缺乏系统了解.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2例食管ACC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策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4-01-01-2013-12-31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确诊为食管A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食管ACC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4.5∶1.发病部位以胸中段最常见,为14例;其次是胸上段和胸下段,各4例.Ⅰ期19例,Ⅱ期2例,Ⅲ期1例.食管ACC的术前内镜诊断率较低,仅为27.3%(6/22),其中11例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4例误诊为腺癌,1例误诊为腺鳞癌.全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9.1%(2/22),淋巴结转移度为0.9%(2/229),肺转移发生率为27.3%(6/22).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81.3%和65.1%,术后综合治疗与单纯手术相比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54,P=0.816.结论 食管ACC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以胸中段最为多见,术前内镜诊断确诊率低.食管ACC总体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并不常见,治疗失败以肺转移最为多见,术后是否需行综合治疗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住院诊断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患者67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丹红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常规治疗,丹红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滴,连续治疗14 d,随访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治疗前、后血hs-CRP、TNF-α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第14 d、治疗后3个月的NIHSS评分均降低,2组患者第7 、14 d血hs-CRP、TNF-α水平均降低,丹红组较对照组变化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远期生活质量更高,其机理可能与降低机体血hs-CRP、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观察急性期放射性心肌损伤的病理学表现,探索损伤机制。方法 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组采用6 MV X线单次20 Gy经心前区照射构建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照后第14天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及细胞间质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分布情况。以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半定量分析。ELISA法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和丙二醛(MDA)浓度。蛋白印迹法检测纤维化标志性蛋白Ⅰ型胶原(COL-1)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和CHOP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t’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大鼠心脏局部照射后第14天,照射组较对照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明显水肿,部分心肌细胞断裂,心肌细胞核轻度固缩,心肌间质炎性细胞渗出。心肌组织胶原纤维主要分布于小血管周围及心肌细胞间质。照射组CVF明显高于对照组(11.35%、5.23%,P=0.000),COL-1表达水平升高(P=0.000)。放射线引起心肌组织T-SOD活力增高(156.61、137.06 U/mgprot,P=0.042),同时伴MDA浓度上升(2.36、1.31 nmol/mgprot,P=0.007)。放射线引起心肌组织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和CHOP表达水平均升高(GRP78,P=0.037,CHOP,P=0.009)。结论 急性期放射性心肌损伤的病理学表现主要为心肌细胞变性,间质炎性渗出,小血管周围和心肌间质胶原沉积。放射性心脏损伤急性期内即可发生心肌组织纤维化,机制可能与放射线引起的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肾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脏骤停即刻复苏组和心脏骤停5min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和逆行气管插管、血管穿刺,不进行气管夹闭窒息,心脏骤停组用气管夹闭窒息法致使心跳骤停,分别于心跳骤停后0、5min进行复苏,分别在0、24、48、72h和96h5个时间点取血样,测定血肌酐、胱抑素C的变化,对动物肾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即刻复苏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血肌酐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后24h血胱抑素C表达明显增高,然后逐渐降低,复苏后120h血胱抑素C再次升高;各时间点胱抑素C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跳骤停5min组复苏后各时间点血肌酐、胱抑素C表达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骤停5min组血肌酐以复苏后48h最高,然后逐渐降低,而胱抑素C在复苏后24h即显著升高,持续至复苏后120h仍然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肾功能损害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在复苏后120h可能再次出现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