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患者 ,男 ,18岁 ,主诉“右侧锁骨远端包块 2个月”于 2 0 0 0年2月 2 5日入住我院。 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锁骨远端有一个蚕豆大的包块 ,并逐渐增大 ,而且出现压痛。查体 :右侧锁骨远端有一个 3 .5cm× 1.5cm的圆形包块 ,质地坚硬 ,不活动 ,有轻压痛 ,局部皮肤温度稍高。全身一般情况较好 ,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X线片显示 :右侧锁骨远端三分之一有 1个 3cm× 0 .8cm的凹形缺损区 ,内被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影充填 (见图 1)。图 1 术前X线片入院诊断 ;右侧锁骨远端肿瘤 (性质待定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行肿瘤病灶切除 ,局部采用 9… 相似文献
24.
25.
背景与目的:涎腺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MC)是一种罕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其诊断及治疗存在争议。该研究旨在探讨涎腺MC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治疗,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2例涎腺MC患者进行分析。平均年龄为(48.9±12.2)岁。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分析。11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2例术后辅以放疗;1例未完整切除者,术后给予多西他赛120 mg(第1天)+顺铂40 mg(第1~3天)化疗4个周期。结果:7例发生于腮腺,5例发生于小涎腺。肿瘤直径为2.0~5.0 cm,肿瘤在切面上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多无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内可有坏死及液化区。涎腺MC组织中透明细胞多见,亦可见上皮细胞、浆细胞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4例伴有出血坏死。12例表达CK,7例表达S-100,7例表达EMA,4例表达SMA,8例表达calponin,11例表达p63,5例表达vimentin,9例表达Ki-67。Ki-67增殖指数为2%~40%,平均为15%。随访2~78个月,10例术后患者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例于术后5个月因肾脏透明细胞癌死亡。1例经化疗后3个月死亡。结论:涎腺MC细胞形态多样,病理检查结合CK、p63、Ki-67、S-100、Vim、Calponin、EMA及SMA等免疫指标可提高MC的确诊率。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应有足够的边界,临床无淋巴结转移者,颈淋巴结清扫术不作为手术必须部分。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30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纳米炭组和对照组,行甲状腺全切及患侧Ⅵ区颈部淋巴结廓清术,纳米炭组在行淋巴结廓清术前应用纳米炭示踪剂,对照组不使用,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血钙水平及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结果:纳米炭组每例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6.5枚,对照组3.2枚(P<0.05);纳米炭组术后发生一过性低钙血症患者1例,对照组12例(P<0.05);纳米炭组术后发生PTH暂时下降的患者2例,对照组9例(P<0.05)。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剂的应用可明显提高甲状腺癌患者Ⅵ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术中有助于甲状旁腺的识别并保护甲状旁腺的功能。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通过对各种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声像图特点与手术后病理分型比较,探讨其间相关联系,以提高超声定性诊断正确率。方法对超声检查发现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并经手术证实的148例肾上腺肿瘤声像图表现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病理种类很多,声像图各有特点,部分肿瘤如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皮质腺癌、嗜铬细胞瘤等特异性声像图表现与其病理分型关系密切。结论根据肾上腺肿瘤的病理分型及肿瘤的组织结构与超声图像联系,可提高超声对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29.
背景:研究证实C-反应蛋白在炎症发生及组织损伤时迅速升高,并能提示炎症反应程度。〈br〉 目的:分析实施带支撑环的聚四氟乙烯人工气管替代实验兔颈段气管后成活时间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用带支撑环聚四氟乙烯人工气管替代实验兔颈段气管,重建气道,观察实验兔气管移植后生存时间,以及实验兔气管移植后第1-7天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利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br〉 结果与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和实验兔生存时间之间呈简单线性相关。生存时间小于13 d的实验兔C-反应蛋白与气管移植后天数呈正相关升高趋势,而生存时间大于13 d的实验兔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降低趋势。正相关兔和负相关兔中位生存时间及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 d(95%CI 8.614-11.386 d)和27 d(95%CI 23.970-30.030 d)。负相关样本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正相关样本(χ2=29.364,P<0.01)。结果证实实验兔气管移植后生存时间的延长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0.
曹培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4):406-412
目的:
观察转录因子FOXC1、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乳腺癌各分子亚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FOXC1、MMP-7对乳腺癌分子亚型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105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HER2、CK5/6、CK14、EGFR结果分为四型:腔型、HER2阳性型、基底细胞样型(BLs型)及正常乳腺样型(NBLs型)。观察各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临床特征及与FOXC1、MMP-7的关系。结果:在105例乳腺癌患者中腔型、HER2阳性型、BLs型和NBLs型乳腺癌所占比例分别为52.4%(55/105)、16.2%(17/105)、17.1%(18/105)、14.3%(15/105)。腔型和(或)NBLs型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HER2阳性型和(或)BLs型患者(log-rank值为22.161,P<0.01)。FOXC1阳性表达共28例,阳性表达率为26.7%(28/105),FOXC1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远处转移及患者5年生存率有关,而且FOXC1在BLs型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分子亚型乳腺癌(χ2=30.108,P<0.01)。MMP-7阳性表达共71例,阳性表达率为67.6%(71/105),MMP-7与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患者5年生存率有关。MMP-7在BLs型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也高于其他分子亚型乳腺癌(χ2=11.328,P<0.05)。FOXC1与MMP-7的表达呈正相关(r=0.325, P<0.01)。结论:腔型和NBLs型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HER2阳性型和BLs型乳腺癌预后较差。FOXC1可能作为BLs型乳腺癌的特异性潜在分子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MMP-7可能作为判断乳腺癌侵袭性、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FOXC1与MMP-7在分子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