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89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35—78岁,平均53岁。其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8例合并左侧胚胎大脑后动脉6例;右侧颈动脉狭窄35例合并右侧胚胎大脑后动脉5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6例。狭窄80~85%占47%;狭窄85%以上占53%;高血压31例;糖尿病11例。 相似文献
23.
24.
25.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与脑血管狭窄未作支架的患者1年时,血管狭窄率、脑梗塞的发生率、脑缺血的发生率、NIHS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对108例脑血管狭窄后的患者,根据脑灌注成像、头颅CT或头MMI、临床的症状、病史、头颈DSA综合判断后均适合脑血管支架置入,有60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48例患者接受药物的治疗。在发现患者脑血管狭窄1年时对患者行颈部加全脑血管造影、头颅CT灌注成像、NIHSS评分、头颅CT/MRI进行综合的评定。结果通过上述的观察,支架置入的患者在支架置入1年后NIHSS评分、血管狭窄率、脑梗塞发生率、脑缺血的发生率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支架置入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结论脑血管病的支架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药物治疗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26.
唐诗玲曲桂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9):63-66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强化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记录观察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血管狭窄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51处,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48/5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观察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7.
在脑血管狭窄支架治疗过程中,及时的预防、观察、治疗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是支架治疗成功的关键,合理的护理是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围术期患者的严密的护理使得并发症大大的降低并对出现的并发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观察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再狭窄率、再闭塞率,以及新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以评价2组患者的术中、围手术期风险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66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8例,记录术中、围手术期的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次数,进行NIHSS评分,并对相应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的术中、围手术期的风险小于与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1年的疗效优于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结论 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应积极推广,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