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我院自2005年4月~2007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加丁咯地尔治疗TIA患者60例并以川芎秦加葛根素作对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性CO中毒为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的高发病,经积极的治疗大部分患者能治愈.但有10—30%的患者经过2—60d的“假愈期”,又突然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精神障碍,即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以往多采用高压氧,血管扩张剂及对症等治疗,但疗效欠佳,后遗症多,我们自1998年起应用甲强龙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介入及药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与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其中观察组48例行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32例行单纯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59.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14.58%,对照组为34.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分别为(19.87±3.07)ug/L和(2.67±0.81)IU/m L,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为(51.19±5.62)ug/L,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凝血纤溶功能,在具体操作时应严格操作流程,尽量减少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及术后风险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120例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根据脑灌注成像、头颅CT或MRI、临床症状、病史、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综合判断后置入相应的支架,支架置入后应用相应的药物.支架术后1年行颈部加全脑血管造影、头颅CT灌注成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头颅CT/MRI进行综合的评定.结果 支架置入过程中出现急性脑梗死2例,1年后出现支架闭塞2例,支架再狭窄8例,与支架相关的脑梗死3例.结论 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存在较大的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努力避免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与药物治疗1年时的疗效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支架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入选108例,均为症状性狭窄,符合支架置入的标准支架治疗68例,药物治疗40例,记录1年内狭窄血管的再狭窄率、闭塞率、新发脑梗死几率、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NIHSS评分来进行综合的分析。结果支架组与药物组患者在再狭窄、闭塞、新发脑梗死几率、NIHSS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治疗是安全的,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应尽早采取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