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背景:应用亲属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可使所有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都能在亲属间及时找到供者。但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的免疫学障碍,应用常规方式移植不但排斥率高而且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显著增高。 目的:观察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方案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于2002-07/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血液病研究所完成。 对象: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年龄10~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35例。 方法: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均以环孢素加短程甲氨蝶呤为基础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时加用霉酚酸酯,人类白细胞抗原2~3个位点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单抗。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细胞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CD34+细胞11×106/kg。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及移植后1,3,6,12及18个月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及单倍体移植受者T、B亚群变化。 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Ⅰ度16例,Ⅱ度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0.8%;在随访大于6个月的31例患者中发生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3例,局限型20例,广泛型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7.1%,无患者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非去T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B亚群下降及恢复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移植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小样本临床治疗中,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 今后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2.
联合降压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降压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平行分组、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甲组40例,单用非洛地平缓释片(钙拮抗剂)10mg/d;乙组44例,非洛地平缓释片5mg/d+缬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80mg/d;丙组46例,非洛地平缓释片5mg/d+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mg/d。结果:治疗8周后,丙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达标率分别为60.9%和95.6%,较甲组SBP达标率(15.0%、80.0%)和乙组(9.1%、68.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甲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7.5%,11/40)与乙组(4.5%,2/44)、丙组(8.7%,4/46)比较,P均〈0.05。结论:钙拮抗剂联合ARB复合剂(ARB+小剂量利尿剂)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理想,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93.
背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异常基因的检测中,但对于应用此项技术比较化疗与移植后疗效的研究尚未见大量报道。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化疗与移植后白血病患者的监测效果。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二科2009-10/2010-10收治的白血病患者44例,收集标本85份。按照各自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案,分为治疗前组,普通化疗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包括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结果与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诊断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方面较染色体核型分析更为精确;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和普通化疗组(P<0.01),但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与移植后1个月荧光原位杂交结果不具有相关性(P>0.05);移植后1个月、1~6个月、6个月以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准确而有效的动态检测移植后患者的染色体变化情况,评价患者疾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4.
<正> 自1892年Ritgne第一次对外伤性睥破裂行脾切除术治愈1例以来,脾切除一直是外伤性脾破裂后唯一的治疗方法,其理由为脾非健康所必须。虽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脾脏有了新的认识,理论及临床已证明,它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它不但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正常的脾脏还有重要的防癌功能,对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保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bcl—2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链亲和素-胶体金原位杂交(ISH—SAG)法检测57例AML患者单个核细胞的bcl—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57例AML患者不同程度表达bcl—2基因,范围从0—98%,其中初治组的阳性率为46.2%(24/52),缓解组的阳性率为40.7%(11/27),难治复发组的阳性率为100%(15/15);难治复发组与初治组及缓解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AML各亚型之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分析发现bcl-2基因表达与临床缓解密切相关,阴性组缓解率(76.2%)显著高于阳性组(42.1%)(P<0.05)。结论:bcl—2基因过度表达对AML的预后有重要关系,可作为判断预后和合理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亚群比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分析两者间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初治ALL患者30例(观察组,根据ALL患者预后危险分层标准分为预后良好者13例和预后不良者17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Tfh亚群比例(Tfh、Tfh1、Tfh2、Tfh17),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4、IL-17),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观察组外周血Tfh亚群比例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Tfh、Tfh2比例增加,Tfh1比例减小(P均<0.05);与预后不良者比较,观察组预后良好者Tfh、Tfh2比例减小(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IFN-γ水平降低,血清IL-4水平升高(P均<0.05);与预后不良者比较,观察组预后良好者血清IFN-γ水平升高,血清IL-4水平降低(P均<0.05)。观察组Tfh、Tfh2比例与ALL患者血清IL-4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0、0.965,P均<...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亲属间HLA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恶性血液病患者36例,中位年龄25(11~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29例.移植方案采用清髓性预处理及联合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PBSCT,移植的CD34+细胞中位数为11(4.16~21.00)×106/kg.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GVHD(aGVHD)15例(41.7%),均为Ⅰ~Ⅱ度;在随访时间超过18个月的29例患者中发生慢性GVHD(cGVHD)17例(58.6%).移植后T、B、NK细胞亚群下降及恢复与HLA位点全相合移植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4~69)个月,复发5例,累计复发率为13.9%.现无白血病存活30例,2年预期总无白血病生存率(LFS)为82.2%.结论 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HLA单倍体相合PB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白血病复发与外周血幼稚粒细胞的关系。方法97例白血病患者经allo-PBSCT治疗,于14、30、60、90、120、180d及1年以后骨髓随访时同时观察外周血幼稚粒细胞出现情况,分析与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结果97例中,15例发生白血病复发。在30d及其以后外周出现幼稚粒细胞的57例中,复发14例,复发率24.6%,而30d及其以后外周血未出现幼稚粒细胞者的40例中仅有1例复发,复发率2.5%(P〈0.05)。复发与不复发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差异无统计学薏:义(P〉0.05)。结论白血病复发与移植后外周血幼稚粒细胞有关.复发后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相似文献   
99.
背景与目的: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T-NHL)在亚洲国家相对高发,且其发病具有种族及地域特征。本研究旨在讨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T-NHL患者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及生存情况。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诊治的50例T-NHL患者,对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T-NHL患者汉族37例,维吾尔族13例;最常见病理类型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NK/TCL),共16例(32%)。儿童组患者病理类型均为T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T-LBL),青年组及中年组最常见类型为NK/TCL,老年组最常见类型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均为NK/TCL,Ⅲ、Ⅳ期患者最常见为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性(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unspecified,PTCL-U)及AITL。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分别为NK/TCL及T-LBL。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39%。NK/TCL、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AITL、PTCL-U和T-LBL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61%、53%、19%和7%(P<0.05);中年组、青年组、老年组和儿童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5%、21%和0(P<0.05)。结论:新疆地区T-NHL可能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总发病率与国内报道相似,高于国外报道,汉族发病率高于维吾尔族;病理类型构成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组、分期及民族的病理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长期生存率低、不同病理类型及年龄组均是影响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
小肠禁锢症1例高学军曲建华病人,女,23岁。因间歇性腹部隐痛1年,腹部包块60d入院。查体:T36.8℃,BP16/8kPa,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脐部可触及一个15cm×10cm大小肿块,质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