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单次大容量采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根据7 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动员后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数(MNC)、分离采集过程中收集的干细胞混悬液的混浊程度及病人的状况,采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仪按患者全血容量(TBV)的3个循环单次分离并采集外周血的干祖细胞,计数MNC及CD34+胞数,冻存10-14 d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术,观察造血重建的情况。结果:7例患者单次大容量采集到的MNC及CD34+平均细胞数分别为7.25×108/kg和5.57×106/kg,采集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较重的肢端及口唇麻木感,余6例均无其他明显不适,采集顺利。行APBSCT术后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平均天数分别为+8.9 d和+8.7 d。结论:部分恶性淋巴瘤患者可单次大容量采集到足够量的干祖细胞,且采集过程是安全的,行APBSCT术后造血重建迅速。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方法 20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试验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第13天静脉滴注氟达拉滨25 mg·m-2;试验组第13天静脉滴注氟达拉滨25 mg·m-2和环磷酰胺250 mg·m-2。2组均4周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例。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改善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试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P<0.05)。试验组患者Th17细胞和Treg细胞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能够有效地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能显著改善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83.
背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异常基因的检测中,但对于应用此项技术比较化疗与移植后疗效的研究尚未见大量报道。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化疗与移植后白血病患者的监测效果。 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二科2009-10/2010-10收治的白血病患者44例,收集标本85份。按照各自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案,分为治疗前组,普通化疗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包括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 结果与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诊断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方面较染色体核型分析更为精确;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和普通化疗组(P < 0.01),但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与移植后1个月荧光原位杂交结果不具有相关性(P > 0.05);移植后1个月、1~6个月、6个月以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准确而有效的动态检测移植后患者的染色体变化情况,评价患者疾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免疫功能重建的规律,及时指导移植后感染的防治。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3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接受allo-PBSCT后外周血T(CD3、CD4、CD8)、B(CD19)、NK(CD56)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 allo-PBSCT后+1个月时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较正常都有显著下降(P<0.05),CD+3细胞在+3个月时开始逐渐上升,至+12个月时基本达到正常,CD+4细胞在+6个月时基本达到正常,CD+8细胞在+3个月时已达正常,CD+4/CD+8在移植后较正常均无显著下降(P>0.05),仅在+6个月时呈倒置;CD+19和CD+56细胞在移植后+1个月时仅有轻度下降,在移植+3个月时均超过正常。全相合和半相合组的T、B、NK细胞亚群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在移植后+3个月时,半相合组的CD+3、CD+8细胞显著高于全相合组(P<0.05),而CD+4/CD+8显著低于全相合组。在移植后+1个月时伴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组的CD+4细胞显著高于无cGVHD组(P<0.05),其他时间段两组各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o-PBSCT免疫重建的速度较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快,且HLA的不相容性以及cGVHD的发生均对免疫重建无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5.
背景:应用亲属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可使所有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都能在亲属间及时找到供者。但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的免疫学障碍,应用常规方式移植不但排斥率高而且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目的:观察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方案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于2002—07/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对象: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年龄10~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35例。方法: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均以环孢素加短程甲氨蝶呤为基础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时加用霉酚酸酯,人类白细胞抗原2~3个位点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甲抗-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细胞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CD34+细胞11&#215;10^8/kg。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及移植后1,3,6,12及18个月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及单倍体移植受者T、B亚群变化。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Ⅰ度16例,Ⅱ度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0.8%;在随访大于6个月的31例患者中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3例,局限型20例。广泛型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7.1%,无患者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非去T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B亚群下降及恢复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移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小样本临床治疗中,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今后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伴髓系抗原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的免疫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1例惠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表型。结果:81例ALL中有11例除表达淋系抗原外尚表达有髓系抗原(13.6%),其中CD 33阳性最常见(阳性率8.6%)。T-ALL和B—ALL髓系抗原表达差异无显著性,ALL各亚型间其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 34抗原表达阳性率为45.5%(5/11例),均为B—ALL,在T—ALL未见1例。My^+-ALL与My^--ALL组在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表型分析对急淋白血病伴有髓系表达的诊断不可缺少;CD34表达与ALL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87.
88.
背景:应用亲属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可使所有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都能在亲属间及时找到供者。但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的免疫学障碍,应用常规方式移植不但排斥率高而且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显著增高。 目的:观察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方案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于2002-07/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血液病研究所完成。 对象: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年龄10~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35例。 方法: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均以环孢素加短程甲氨蝶呤为基础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时加用霉酚酸酯,人类白细胞抗原2~3个位点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单抗。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细胞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CD34+细胞11×106/kg。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及移植后1,3,6,12及18个月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及单倍体移植受者T、B亚群变化。 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Ⅰ度16例,Ⅱ度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0.8%;在随访大于6个月的31例患者中发生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3例,局限型20例,广泛型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7.1%,无患者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非去T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B亚群下降及恢复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移植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小样本临床治疗中,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 今后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 (IA)方案与柔红霉素(DNR)联合阿糖胞苷(Ara-C) (DA)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M2a(AML-M2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以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收集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AML-M2a患者65例,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①IA组诱导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虽略高于D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A组白细胞最低值[(0.58±0.40)×109/L]明显低于DA组[(0.99±0.6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中性粒细胞最低值[(0.19±0.09)×109/L]显著低于DA组[(0.21±0.1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粒缺持续时间(12.59±5.31)d较DA组(9.17±7.04)d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A组中位生存期(36.67个月)高于DA组中位生存期(21.4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初诊时乳酸脱氢酶(LDH)值和初次诱导化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A方案与DA方案比较,可延长中位生存期,且远期疗效较好,可作为初治AML-M2a的首选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0.
免疫耐受具有的免疫特异性与免疫缺陷或药物引起的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作用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如果能够成功诱导免疫耐受,患者将在移植后不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