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异常基因的检测中,但对于应用此项技术比较化疗与移植后疗效的研究尚未见大量报道。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化疗与移植后白血病患者的监测效果。 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二科2009-10/2010-10收治的白血病患者44例,收集标本85份。按照各自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案,分为治疗前组,普通化疗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包括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 结果与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诊断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方面较染色体核型分析更为精确;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和普通化疗组(P < 0.01),但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与移植后1个月荧光原位杂交结果不具有相关性(P > 0.05);移植后1个月、1~6个月、6个月以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准确而有效的动态检测移植后患者的染色体变化情况,评价患者疾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全盆腔脏器切除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Miles手术方式为基础,包括肿瘤在内全部切除直肠、乙状结肠远侧段、膀胱、远侧输尿管、后尿道、肛门及盆腔内的生殖器官,同时行盆腔内的侧方淋巴结清扫,并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恢复较顺利,5年生存率达45%左右,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晚期直肠癌广泛邻近器官浸润,行全盆腔脏器切除,可获较满意的姑息疗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真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为临床白血病治疗提供药物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120例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所有中性粒细胞0.5×109/L患者均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首先经验性抗细菌治疗,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对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先给予氟康唑治疗5~12d;拟诊或临床诊断以及确诊真菌感染后分层使用抗真菌药物;调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感染患者检出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0.8%;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112例,有效率为93.3%;治疗24~48h后体温下降,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5d后,血白细胞升至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升至0.5×109/L以上;8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死亡,病死率6.7%;16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13.3%。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真菌感染患者,应根据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对真菌感染患者采用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24.
在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较多术式均存在术后局部张力较高的问题,且术后复发率高达10%~15%。1993年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始采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修补腹股沟疝,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2000-2003年,我院采用此术式治疗腹股沟疝30例,并与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的32例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白血病 ( AL)形态、细胞化学、免疫分型及髓过氧化物酶基因 ( MPO m RNA)表达。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链亲和素 -胶体金原位杂交法对 137例 AL 患者进行分型。结果 :4 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AL L)中有 5例表达髓系抗原 ,7例 MPO m RNA表达为阳性 ;9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 ( AML)中有 8例表达淋系抗原 ,所有髓系均不同程度的表达 MPO基因。 5例为 FAB不能分类的 AL( U AL) ,其中 1例表达淋系抗原 ,2例表达髓系抗原 ,3/ 5例 MPOm RNA为阳性。 结论 :联合分析 AL 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学及 MPO m RNA表达等特点 ,对于 AL 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此分型弥补了 FAB分类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荧光标记的多重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结合毛细管电泳定量检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受者嵌合体的方法,并探讨嵌合体形成与免疫耐受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E9700扩增仪扩增15个STR位点:D8S1179、D21S11、D7S820、D3S1358、CSFIPO、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TPOX、D18S51、D5s818、FGA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Amelogenin,应用3130XL型DNA测序仪对35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上述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并比较供受者移植前后的基因型,确定嵌合体的形成类型,以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植活证据,同时用无关个体的DNA混合实验进行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1)其中32例在15个STR位点中均至少有两个可以区分供受者的有信息位点(有3例无移植前受者标本),35例患者均在移植后1个月时STR位点及性别位点转为供者型,形成了完全供者嵌合体(CC),且HLA单倍体相合的15例患者也达到了100%的供者植入,并在随访过程中持久不变。(2)扩增产物中供受者DNA含量的百分比同扩增前混合样本的比例呈显著直线相关(P〈0.01),最小检出DNA百分比为5%。结论:(1)用基因分析仪对STR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具有快速、无污染和自动化高、可定量及灵敏度高等优点,用于检测allo—PBSCT植活状态是可靠的。(2)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可以成功地诱导CC的形成。  相似文献   
27.
1980~2001年,我们对先天性幽门肥厚患儿采用只将幽门区浆膜切开,其下环形肌肉用刀柄钝性剥离的方法,治疗18例,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我院于1998年3月至2005年4月共施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45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年龄14-47岁,年龄中位数为36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8例(第1次缓解12例,第2次缓解3例,早期复发2例,难治型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第1次缓解2例,第2次缓解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例(慢性期19例,加速期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例(难治性贫血及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各1例)。  相似文献   
29.
绞窄性腹内疝临床少见,术前多不易确诊,我们自1995年以来诊治7例,现报告如下。 7例病人,男4例,女3例;年龄4~61岁,平均32.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6h~4d.病人均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发热3例,腹膜炎6例,不同程度休克5例。既往有手术史2例。X线检查3例,均提示肠梗阻;B超检查2例,均提示腹腔积液;行腹腔穿刺2例,抽出血性液体。小肠系膜裂孔疝2例,粘连带压迫3例,回肠末端憩室与周围粘连形成嵌压2例,均急症行肠坏死肠切除,术后除1例4岁病儿中毒性休克死亡外,余恢复好。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强化住院药房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规范化管理,确保患者安全、正确、有效使用精麻药品,为麻醉药品管理提供经验。方法:利用FMEA法及时发现精麻药品管理与应用中的潜在风险,制定改进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FMEA法,前瞻性地发现漏洞和隐患,不断完善制度和研究改进措施,切实提高住院药房麻醉及一类精神药品调配、储存和使用中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