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2篇
综合类   161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王恩琴  陶国才  易斌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6):2586-2587
目的:研究异丙酚复合瑞米芬太尼麻醉在高血压病人施行腹腔镜手术(laparoscropic cholecystomy,L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患有高血压的LC病例96例,分成异丙酚复合瑞米芬太尼组(R组)和异丙酚复合盐水对照组(NR组)施行麻醉,观察记录血压(SBP、DBP、MB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出现呼吸时间、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统计手术前半小时的异丙酚用量。结果:R组较NR组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P<0.05),同时有更短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更少的异丙酚用量。结论:异丙酚复合瑞米芬太尼麻醉在高血压病人的LC手术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2.
93.
上颌窦横纹肌肉瘤伴颈淋巴结转移误诊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6岁。因颈部包块反复出现8个月入院。于入院前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颈部包块,有轻压痛,在当地医院诊为“颈淋巴结炎”,经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1周淋巴结缩小。约半个月后右颈部包块又复肿大,去儿童医院就诊,诊断同前,给予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静脉滴...  相似文献   
94.
为了研究重组 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 5 (hVEGF16 5 )基因对兔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 ,选取了 4 0只新西兰兔 ,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等 4组 ,分别向缺血区域心肌注射不同剂量的腺相关病毒载体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 5或磷酸盐缓冲液。 4周后取心肌组织和血液标本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 5基因的表达 ;制作组织学切片以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 ,于高倍镜下计数缺血区域毛细血管数目。结果发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中、高剂量组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 5 GAPDHmRNA比值依次为 0 .14± 0 .0 3、0 .4 0± 0 .0 4和 0 .6 4± 0 .0 4 ,血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 5含量分别为 6 4 .6± 8.0ng L、32 7.1± 9.9ng L和 4 71.6± 6 .9ng L ,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0 .0 1)。低、中、高剂量组单个高倍视野内的毛细血管数分别为 4 .6± 1.3、11.6± 1.8和 2 1.8± 3.1条 ,而对照组为 4 .5± 1.5条。高、中剂量组的毛细血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相关分析发现毛细血管数与腺相关病毒载体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 5剂量呈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PLR)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住院治疗的268例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其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 mg/g)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常规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计算NLR、PLR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检测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肌酐(Ucr),以α1-MG/Ucr、β2-MG/Ucr和RBP/Ucr作为反映肾小管损伤的指标。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对各组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炎性指标与肾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价值。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94例)的NLR和PLR明显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94例)和微量白蛋白尿组(8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NLR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NLR、PLR四分位数的递增,患者UACR及RBP/Ucr、α1-MG/Ucr、β2-MG/Ucr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LR、PLR与UACR、RBP/Ucr、α1-MG/Ucr、β2-MG/Ucr均呈正相关(r=0.254~0.385,均P<0.01),与eGFR呈负相关(r=-0.328、-0.151,均P<0.01)。ROC曲线显示,NLR判定UACR>30 mg/g、eGFR<60 ml·min-1·(1.73 m2)-1及肾小管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0、0.679、0.717、0.702、0.737,灵敏度分别为75.29%、85.87%、80.88%、83.74%、85.59%,均优于PLR(AUC分别为0.639、0.639、0.659、0.644、0.676,灵敏度分别为58.05%、75.00%、63.24%、65.04%、58.56%)和hs-CRP(AUC分别为0.597、0.559、0.618、0.644、0.653,灵敏度分别为62.50%、30.12%、63.93%、68.42%、70.87%)。结论NLR和PLR与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密切相关,NLR在综合反映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方面优于PLR和hs-CRP。  相似文献   
96.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从1992年6月至2010年4月,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手术方式,对983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983例患者中有904例(91.9%)治疗获成功。5例胆总管残石经内镜取石治愈,4例肝内胆管残石未予处理。37例胆漏经腹腔引流管、腹腔镜、内镜或开腹引流治愈。2例术后术野出血,再次腹腔镜下手术止血治愈。1例胰腺癌术后15d死亡。术后胆管造影发现即时缝合区胆管狭窄2例,未予处理。术后乳头狭窄致梗阻性黄疸12例、术后轻症胰腺炎13例、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均经内镜或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术后发生的其他多种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出院。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7.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17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3月至2010年4月接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1712例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效果。结果即时缝合983例,904例(91.9%)获得成功,T管引流729例,663例(90.9%)获得成功。中转开腹21例,胆瘘61例,术后残余结石未能取净12例,死亡5例,其他并发症46例。结论只要选择相应的适应证,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8.
长时间受困地震伤员早期大容量液体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过后长时间受困伤员早期大容量液体治疗的效果.方法 地震后受困超过96 h的伤员8例,根据当时的条件给予不同方式和数量的液体治疗,以救出后2 h的休克指数等作为液体复苏情况的判定指标.结果 8例伤员均恢复良好,尤其是3例早期给予口服补液和电解质、早期大量使用代血浆的伤员休克纠正效果明显.结论 长时间受困地震伤员应早期给予大容量液体复苏治疗,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对早期保证伤员的存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9.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具有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研究发现脂联素与DN关系密切,其血浆浓度随.肾功能不全进展而增加,原因可能是为减轻内皮和血管损伤的正反馈调节[2,3].因此,我们推测脂联素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而对DN发挥保护作用,并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明确脂联素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妊娠相关血清蛋白-A(PAPP-A)在体外对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0,50,100及200ng/mL)的PAPP-A刺激,于0,12,24和48 h收集上清液和细胞,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的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内皮素-1(ET-1)的表达。结果:在不同的时间点,随着PAPP-A浓度的增加,上清液NO的浓度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APP-A浓度的增加,ET-1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P-A可能通过减少内皮细胞NO的分泌,上调ET-1的表达来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