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图像的距骨颈背内侧骨赘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踝关节前内侧撞击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3例距骨颈背内侧骨赘引起踝关节前内侧撞击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治的23例有距骨颈背内侧骨赘但无踝关节前内侧撞击综合征者作为对照组。重建两组患者的距骨颈背...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跟骨矢状面上跟骨骨折线分布规律与跟骨骨折块的特点,为提出跟骨矢状面分区理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4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跟骨侧位X线片和跟骨CT片,使用Photoshop软件将每张X线片的主要骨折线描绘于正常跟骨侧位X线片上。每个患者的骨折线建立1个图层,然后进行图层合并,以整体观察跟骨骨折线在跟骨矢状面的分布规律,根据分布规律绘制跟骨矢状面分区图。观察跟骨矢状面上主要骨折块及其移位方向,总结矢状面各区骨折块的移位规律。结果 140例患者中男78例,女62例,平均年龄(42.0±0.6)岁(18~75岁),骨折侧别为左侧63例,右侧77例。106例出现第一骨折线,产生前结节骨折块;55例出现关节面下骨折线,产生半月形关节面骨折块;79例出现舌形骨折线,产生舌形骨折块;49例出现后结节纵向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主要骨折块;8例出现后结节上方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上方骨折块;71例出现后结节下方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下方骨折块。将这些常见骨折线绘制于跟骨矢状面,可将跟骨矢状面分成5个区:前结节区(A区)、关节面区(S区)、压缩区(C区)、后结节上区(PS区)、后结节下区(PI区)。A区、PS区、PI区的骨折块常发生向上移位,S区的骨折块常发生向下移位。C区的外侧壁常发生向外侧崩裂,其深层在复位后常形成空洞。结论跟骨骨折线在跟骨矢状面上存在一定分布规律,根据常见骨折线位置可将跟骨矢状面进行分区,各区骨折块存在一定移位规律。跟骨矢状面分区可能有助于术者理解跟骨骨折创伤机制,选择手术切口、复位方法和固定方法等。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踝关节不稳合并前内侧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3例踝关节不稳合并前内侧撞击综合征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0.0±15.1)岁;病程(44.1±33.2)个月.所有患者有明确扭伤史,MRI证实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踝关节背伸时存在前内侧疼...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累及内踝后丘的特殊三踝骨折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手术治疗累及内踝后丘的闭合三踝骨折共19例。其中6例合并踝关节后脱位,7例合并踝关节后半脱位。急诊先予踝关节复位并做跟骨牵引维持,外伤后平均4天施行手术治疗,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根据骨块大小和关节稳定程度以及软骨面的塌陷情况,分别采用后侧支撑钢板或多枚拉力螺钉固定。术后踝关节中立位支具或石膏固定并卧床2~3周,约3月后完全负重行走。结果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均正常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术后一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92.6分,未见踝关节不稳征象。结论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常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和踝关节后脱位或半脱位,其损伤机制可能不属于Lauge-Hansen分型。手术采用俯卧位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伴有胫骨远端后内侧关节面塌陷时需先复位,然后依次复位内踝、后踝和外踝,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5.
选择2004-01/2005-06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 外翻患者35例56足,接受第1跖骨近端截骨矫形及左旋聚乳酸可吸收棒交叉内固定治疗。随访4~22个月,优27例44足,良8例12足,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术后出现并发症3 例,其中2 例发生伤口周围红肿反应,考虑可能为异物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以乙醇纱布湿敷,积极换药2~4周后消退;另1例固定后1周发生可吸收棒突出于患足内侧皮下,予以手术按压回纳后石膏加强固定,未引起截骨处移位及不愈合,可能与术中电钻钻孔时晃动致使骨孔过大, 导致插入的可吸棒松动有关。  相似文献   
56.
羟磷灰石聚乙烯复合生物活性涂层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对具有生物活性的羟磷灰石聚乙烯复合涂层进行生物力学性能评估。方法:利用狗经皮质骨植入模型,以无涂层钛合金假体作为对照,植入一定时间后,在力学实验机上,分别对羟磷灰石聚乙烯复合涂层和对照组进行推出实验,测定骨-涂层界面剪切强度。结果:羟磷灰石聚乙烯复合涂层各时间组的剪切强度值均大于无涂层对照组,是对照组的3-5倍,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方差分析P<0.01)。剪切强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强,至12周达最大值。结论:羟磷灰石聚乙烯复合涂层其界面剪切强度比无涂层对照组明显增大,显示其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为达到长期生物学固定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7.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创伤骨科中心David L.Helfet教授曾任AO文件与出版基金会主席,是世界知名创伤骨科专家.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国际骨科研讨会上,他详细介绍了治疗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经验.报告生动,内容丰富,与会者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概念和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有幸为他翻译,受益匪浅.现将他的报告整理成文进行介绍,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8.
1新型跟骨微创锁定钢板项目背景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创伤,近20年来国内已广泛开展手术治疗,但以往常用手术方法及内固定物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足,这就要求创制一种更加符合解剖特点、贴近临床需求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59.
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31例跖骨基粉碎性跖跗关节损伤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24 ~ 70岁,平均46.2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8例损伤累及跖跗关节复合体,2例合并骰骨压缩性骨折.所有患者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择期行切开复位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 结果 25例患者术后获12 ~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未见伤口感染、皮瓣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X线片示术后平均12周(10~15周)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为45 ~ 95分(平均78.0分),SF-36评分为45 ~96分(平均79.2分),VAS评分为0~8分(平均1.7分).1例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术后9个月复查时发现螺钉断裂,但无不适主诉,予以取出内固定;2例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分别于术后14、20个月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均予行跖跗关节融合术.结论 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技术简单,可避免关节面软骨的再损伤,是治疗跖跗关节损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距骨骨折     
距骨是连接下肢和足部的枢纽,肩负重力传递和运动的耦联,是足部重要的功能单位。距骨位于踝穴内,分别与胫骨远端关节面,跟骨前、中、后关节面和舟状骨形成胫距关节(踝关节)、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周围韧带附着众多,外形不规则,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其表面约超过2/3的区域为关节软骨所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