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3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STB)患者血清代谢特征, 筛选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确诊的25例STB患者作为实验组, 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两组血清中的代谢物, 结合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筛选STB患者血清中主要的差异代谢物, 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共检测到4 755种代谢物, 实验组血清中差异表达的代谢物共有570种, 其中343种上调, 227种下调。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 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卟啉代谢、组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磷脂酰胆碱(O-13:0/O-1:0)、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1(11Z)/0∶0)]、Palmitoleoyl-ethanolamine在实验组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493.170比123.463, t=-6.390, P<0.01;239.196比14.708, t=-11.019, P<0.01...  相似文献   
63.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优良的药物缓释载体,但缓释微球的突释问题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对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缓释微球特征、载药率、包封率、体外释放规律及突释的影响。
  方法:以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载体,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乙二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微球(实验组)和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微球(对照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聚合物缓释微球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组微球在不同时段模拟体液中的利福平药物浓度及累计释放量,计算两组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减小、分散良好,包封率和载药量明显提高。实验组微球3 h内药物释放量最大,1 d左右药物释放趋于平稳稳定状态,1 d药物累计释放量小于20%;对照组微球3 h内药物释放量最大,约为实验组的1.5倍,1 d左右药物释放也趋于平稳状态。表明聚乙二醇可改善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缓释微球的成球率,减小其粒径,增加其载药量和包封率,控制其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64.
目的 通过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卧床时间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以更好地进行医患沟通,指导早期下地从而早日康复.方法 回顾73例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资料,对损伤类型及程度、手术和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14个月,15例术后出现腰部酸胀及疼痛,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的长短不仅取决于损伤及手术等情况,更取决于医生的指导及患者的依从性,加强医患沟通不仅能减少术后卧床时间,更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65.
在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中,前方入路可以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传统的前路手术显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手术疗效肯定,但手术切口长、创伤大。近年来,微创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作者复习文献,通过探讨改良小切口前路手术、影像学技术实时监控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内镜辅助下手术、通道下侧方椎间融合术等各种手术的最佳适应证,就微创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特点进行综述,相信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微创手术方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血清CA125水平测定在脊椎骨质破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CA125水平的椎体骨质破坏患者49例,对CA125水平在脊柱结核与非脊柱结核患者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5例脊柱结核患者中CA125水平升高7例,脊柱结核与骨质破坏待查组之间CA125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与椎体转移瘤及椎体转移瘤与骨质破坏待查组之间CA125水平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A125水平测定在辅助诊断脊柱结核骨质破坏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载三联抗痨药人工骨药物含量对抗机械压缩强度的影响。方法载药人工骨为实验组,按药物含量多少共分为5个亚组:A组为9.09%,B组为12.28%,C组为13.79%,D组为16.67%,E组为28.57%;非载药人工骨为对照组F;制备好人工骨依次固定在电子力学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压缩冲头的速度设置为1mm/min,室温环境下10 KN加载于人工骨上,垂直方向压缩至75%停止,压缩强度以10%形变时记录。不同药物含量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均做8个平行样本,记录每一次测量结果,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载药人工骨实验组:A、B、C、D、E组抗机械压缩强度分别为(11.63±0.18)、(10.74±0.25)、(10.11±0.24)、(3.48±0.22)、(1.18±0.18)MPa,对照组:非载药人工骨抗机械压缩强度为(18.62±0.16)MPa,6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141.068,P=0.000)。结论实验组载三联抗痨药人工骨随着载药量的增加,抗压缩强度逐渐降低;但在一定的药物含量范围内,载药人工骨强度不会随载药量的变化而发生特别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8.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结核分枝杆菌DNA定量检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438例结核疑似患者进行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比较不同标本类型、不同年份、不同性别的感染情况。结果结核分枝杆菌总阳性率为10.27%,晨尿和痰液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0.72%、15.79%;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0.39%和8.70%;>31岁年龄组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所占比例最高,为71.10%;2009、2010年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81%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分枝杆菌DNA在银川地区男女两性间的流行特点相同,2009年和2010年感染率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 2015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 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变椎体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30(平均22)个月。后路病椎间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 术组(P<0.05)。两组随访过程中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两组术后6个月ESR和CRP 均降至正常范围,组内术前与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与末 次随访的ESR和CR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和末次随访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1),组间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之间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矫正率、角度丢失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 联合病椎间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愈合率和术后1年的植骨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P<0.01)。结论: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 床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0.
杨宗强  唐静  施建党  牛宁奎  朱禧  丁惠强 《骨科》2018,9(6):451-457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科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的19例胸腰椎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病人的脊柱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Cobb角矫正至11.4°±4.4°(5°~20°);末次随访时为11.8°±4.7°(6°~20°),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为(2.3±1.1)分(1~4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5±1.3)分(1~5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侧位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的距离均为(9.0±4.2) mm,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Frankel B级2例,1例恢复到C级、1例恢复到D级;术前Frankel C级5例,4例恢复到E级、1例恢复到D级;术前Frankel D级12例,9例恢复到E级、3例仍为D级。后凸畸形及局部后背疼痛已明显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及病情恶化情况。所有病人在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及钛网松动和脱出现象。结论 后路全脊柱截骨术联合钛网支撑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因畸形严重、手术难度高仍伴有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