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炎症假瘤7例淋巴样肿瘤的CT征象。弥漫型炎症假瘤和淋巴样肿瘤的CT表现非常相似,都可为占满整个眼眶的软组织影,也可为有边界的条索状或不规则状肿块影。鉴别要点有:炎症假熘一般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周围脂肪可见密度增高影;眶内结构常受累,可有眼环增厚强化。而淋巴样肿瘤与此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2.
返流性肾病(RN)系指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在肾损害发病机制上起主要作用的一种肾病。国外报道透析和肾移植病人中,RN在男性占6.3%,女性占9.8%。国内未见有较系统的研究报道。本课题从影像形态学入手,研究一批(成人64例,儿童40例)反复尿感、蛋白尿、高血压病人中VUR的发生情况及其  相似文献   
23.
1974年Appelman等报告7例结肠袋形正常的多发性长条状息肉样病变命名为丝状息肉病(Filiform polyposis),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非寻常后果。1975年Spark又报告一相似的病例,但继发于回肠的Crohn’s病。1978年Zegel又报告4例,也认为这些丝伏息肉是弥漫性粘膜炎的非特异性反应的后果,强调不应与肿瘤性息肉相混淆。此外,1977年Joffe收集文献上记载的个案并加上4例,报告了12例与丝状息肉病相似但丛集形成腔内肿块的病例,命名为局限性巨大假息肉病(Localized giant pseudopolyposis),强调应与乳头状腺瘤或癌鉴别。  相似文献   
24.
腹部肿瘤的针吸活检在确定组织学诊断上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在一般X线和超声定位导引下,组织标本阳性率仅为85%(Goldstein与Zornoza)。作者在CT定位导引下,同时用二根细针作针吸活检,阳性率为100%。主要设备:(1)诊断用CT扫描机。(2)活检针-为经皮穿刺胆管造影用的22号薄壁易弯钢针(日本或“千叶”针),针尖做成不锋利的30°斜面,内有针蕊。(3)不透X线的皮肤栅格标记——系将聚乙烯导管充钡后切割成一组渐次增长1厘米的节段,间隔1厘米宽栅状排列贴以粘胶带而成,作选定皮肤穿刺点用。操作方法:(1)操作前准备——除测定出血参  相似文献   
25.
26.
口服脂肪密度造影剂在胰腺及胃肠道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6例口服12.5%花生油乳剂与103例口服2%碘水剂的腹部CT扫描进行比较,结果12.5%花生油乳剂在胰腺及胃肠道CT检查中优于2%碘水剂。作者认为,12.5%花生油乳剂可作为腹部CT扫描的常规口服造影剂。  相似文献   
27.
累及蝶鞍及鞍上区肿物组织病原学的术前鉴别具有极大的临床重要性,因为据此可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经蝶骨还是经颅内手术路径,以及手术切除程度的选择。本文复习报道的多种蝶鞍与鞍上病变的影像所见,以决定这些特征的价值,从而做出两个部位病变间  相似文献   
28.
临床上对于良性与恶性胆管狭窄,特别是累及到肝管汇合部或肝内胆管狭窄,近年来愈来愈多引入可扩张金属支撑器(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EMS)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就此专题作一概述和展望。 EMS的结构  相似文献   
29.
鞍区及其附近病变种类繁多,CT表现又有很多相似之处。正确的诊断除全面细致分析CT表现外,对此区病种有一较全面的概念,避免思维狭窄和思维形式单调化,抓住不同病种中“同中有异”即不同病变的基本点都是很重要的。以下就一些日常工作中容易引起误、漏诊的实例的CT诊断思考问题作一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30.
研究90例正常人垂体CT所见,其结果为:①垂体高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小,与年龄呈负相关;②垂体上缘凹者24.5%,平直形63.3%,凸形12.2%,其上缘凹者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凸者随年龄增长而减少;③垂体蒂位置居中;④垂体密度均质者44.4%,非均质者55.6%;⑤垂体后叶可呈卵圆形低密度区;⑥鞍底平直形54.5%,凸形10%,凹者35.5%,鞍底骨质局限性吸收变薄者1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