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篇 |
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2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摘 要: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后早期剥除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在本中心助孕的有早剥卵的103个IVF周期与74个ICSI周期,以ICSI组为对照,比较两组的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再以IVF周期中的卵子是否进行早剥分为两组,比较早剥对IVF周期中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在IVF周期中共有1181枚卵子纳入研究,其中早剥卵子513枚,非早剥卵子668枚,在ICSI周期中共有619枚成熟卵子纳入研究。结果显示,IVF组的2PN受精率、卵裂期优质胚胎形成率低于ICSI组,多PN受精率高于IC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而IVF的全部卵子中,早剥卵子组的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可利用胚胎形成率、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与非早剥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 与传统ICSI相比,短时受精后早期剥除卵丘颗粒细胞并未降低可利用胚胎形成率;与常规IVF相比,早剥也未提高多PN受精率;早剥卵是安全的,并能够使受精情况不明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了解高龄妇女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的年龄界限值和影响高龄妇女IVF-ET妊娠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选择三级甲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1999年11月至2006年6月进行IVF-ET的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的高龄妇女共2 144周期;同期进行IVF-ET的年龄小于35岁的妇女周期数为5 559。分别比较≥35岁和 < 35岁组以及35 ~ 36,37 ~ 38,39 ~ 40及≥41岁组的妊娠率。该研究剔除了生育情况随访资料欠完全的患者,他们均为妊娠试验阳性和部分临床妊娠患者。【结果】 ≥35岁组和 < 35岁组的妊娠试验阳性率、胚胎植入率、早产率和活产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但是≥35岁组患者继发不孕。女方因素不孕及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分别占70.3%、69.9%及14.9%,明显高于 < 35岁患者组的51.7%?37.5%及9.5%(P < 0.001),而多囊卵巢患者在≥35岁组仅为1.9%,明显少于 < 35岁患者组的3.7%(P < 0.001)。虽然IVF-ET患者的妊娠率、胚胎植入率、早产率和活产率在 < 35岁?35 ~ 36,37 ~ 38,39 ~ 40及41岁以上组间均明显下降(P < 0.01),但是在仅因男方少弱精行IVF-ET ICSI治疗患者中,妊娠率?胚胎植入率?早产率和活产率在 < 35岁?35 ~ 36和37 ~ 38组之间无差异(P > 0.05),而在≤38 和 > 38 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35 ~ 38岁的IVF-ET的高龄患者妊娠率下降的原因不仅是年龄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影响妊娠的其他妇科疾病的影响,对这些妇科疾病的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妊娠率?目前的IVF-ET治疗技术可以克服35 ~ 38岁患者的高龄影响,年龄大于38岁可能是目前IVF-ET治疗的年龄界限值,对这部分高龄患者进行IVF-ET时,除了原发不孕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之外,改善辅助生殖治疗的方案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43.
人类植入前胚胎形态与染色体异常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及形态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例染色体异常患者的67个胚胎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对其进行形态评定,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胚胎进行染色体分析,分为染色体正常胚胎组及异常组.[结果]分析的67个胚胎中,染色体正常16个,异常51个.染色体正常及异常的胚胎在取卵后72 h发育至6细胞以上的比率分别为68.75%,62.75%;正常与异常的胚胎中碎片均<20%的胚胎分别占100%、94.12%;胚胎活检后继续发育率分别为73.33%,79.54%;差异均不具显著性.[结论]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可对植入前胚胎进行染色体分析并研究早期胚胎形态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对170例羊水过多进行病因分析,特发性占64.72%,其它病因包括胎儿畸形、多胎妊娠、糖尿病、胎儿宫内感染及免疫因素。并分析了病因与羊水过多发生的孕周及羊水过多程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
46.
无精子症病人100例取精方法及妊娠结局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月在生殖中心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ICSI)治疗的 10 0例无精子症男性的治疗结果。 方法 :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 (PESA)或睾丸精子抽提术 (TESE)获得精子 ,女方进行常规超排卵。分析激素水平 ,行睾丸组织学检查 ,评估取精的成功率、受精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结果 :76例(76 % )经PESA获得精子 ,2 3例 (2 3% )通过TESE获得精子。PESA和TESE组的受精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 71.3%和 75 .18% ,2 0 .35 %和 2 2 .0 5 % ,4 2 .11%和 4 1.6 0 %。PESA组有 32例临床妊娠 ,其中 15例继续妊娠 ,15例已分娩 ,2例流产。TESE组有 10例临床妊娠 ,其中 6例继续妊娠 ,2例已分娩 ,2例流产。两组的受精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在TESE组有 1例取精失败而放弃治疗。 结论 :激素水平和睾丸组织学检查不能预测附睾或睾丸取精的成功 ,PESA和TESE获得精子进行单精子注射是治疗男性无精子症的有效方法 ,两组的受精率 ,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相似文献
47.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第次对其妊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第次对其妊娠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妇性输卵管因素不孕行IVF-ET的908个周期的资料。结果 胺患者进行IVF-ET周期治疗的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及以上分4组,其种植率分别为17.6%、17.5%、8.7%、4.6%,经分别为41.1%、40.2%、21.1%、17.2%。进行IVF-ET周期第3次及以上的种植率肽临床妊娠率比周期第1次、第2次低,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随患者进行IVF-ET周期第次的增加,IVF-ET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逐渐下降,尤其是第3周期以上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8.
精子形态对体外受精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精子形态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对受精率及胚胎卵裂速度、胚胎形态的影响作用。 方法 观察89个IVF-ET周期精子处理前后各项参数及成熟卵的受精率、卵裂胚胎的细胞数及形态,分析不同受精密度下精子形态对受精率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结果 受精密度≤1.2×10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培养箱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与胚胎质量、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0年9-1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行IVF-ET的100例105周期助孕患者,测量取卵后第1日(D1)、第2日(D2)、第3日(D3)培养箱的VOC含量,分析其与受精率、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关系.将行移植的75周期患者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结果:D1、D2、D3的培养箱VOC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培养箱D1VOC值与受精率在该研究测量范围内无相关性,培养箱总VOC值与卵裂率、胚胎质量、胚胎种植率在该研究测量范围内均无相关性(P>0.05).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患者的年龄、周期数、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获卵数、受精数和胚胎移植数、D1、D2值、D3的VOC值、总VOC值、日平均VO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过程中,D1、D2、D3及总VOC含量在该研究测量范围内对胚胎质量、妊娠结局无影响,该中心胚胎室所用的培养箱在VOC方面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